论唐诗的精神风貌(汉文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续
(2010-01-28 17:33:20)
标签:
杂谈 |
3、文化生活对唐诗的精神风貌形成的影响
除了得益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重视外,唐诗的繁荣与教育的普及繁荣密切相关。唐太宗极为重视文教事业,先后令颜师古校定《五经定本》、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作为教材颁行天下。《诗经》被定为科举取士的“九经”之一。唐文宗下令将《诗经》等十二部经书刻成石经,于开成二年(837年)竣工,总计650252个字,立于长安国子学内,供学生抄录诵读,被称为“开成石经”。《旧唐书》卷十七载:唐文宗开成二年“癸卯,宰臣判国子祭酒郑覃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郑覃以经义启导,稍折文章之士,遂奏置五经博士,依后汉蔡伯喈刊碑列于太学,创立《石壁九经》,诸儒校正讹谬。”“开成石经”对于儒家典籍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唐朝的中央官学继续实行分科教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学习内容分《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五个专业。唐代在州、县等行政区域设立学校。《新唐书·选举志下》:“唐取人之路盖多矣,方其盛时……诸馆及州县学六万三千七十人。”可见唐代教育之盛。自唐立国以后,一些文人要求重兴儒学的呼声时起时伏,从未停止。儒学的地位较之魏晋南北朝有所提高,却并没有获得统治性的地位。一般地说,儒家思想在唐代是公认的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是士人必读的书籍。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
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都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的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显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来了,高唱着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奔涌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怀激情高唱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然而,盛极一时的唐五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战争,把盛唐的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来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于是韩愈来了。这位个性极强、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诗人,开创了一个奇崛险怪的诗派。他大声疾呼,用诗一样的语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显示出想用地震的强力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的魄力。于是白居易来了,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显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个极有活力的存在。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切平易,与韩愈的奇崛险怪双峰并峙,使唐诗呈现出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进了晚唐的衰飒。于是李商隐来了。他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路向哪里去。他的歌声是感伤的、低沉的,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一咽地低吟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可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唐诗也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韦庄站在南京古城墙上唱着:“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在哀悼六朝的沦落,也是为唐王朝送终,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4、军旅生活对唐诗的精神风貌形成的影响
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其与周边兄弟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当时,唐朝周围主要的少数民族有:羌、突厥、回鹘、吐蕃、匈奴等。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使汉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融合,这些都是边塞诗在唐朝盛极一时的原因。唐代边塞诗是一种题材较为特殊的诗歌,他的取材和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诗歌有所不同,而在当代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边塞诗从创作主体上看,应该具有边塞意识.所谓边塞意识,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置身边塞所获得的体验与认识,或虽非置身边塞,但具有边塞军民及其生活息息相通的情思与感受.即使是对边塞的景物、生活进行客观描述的诗,也应该让读者有一种亲历感、气氛感,以见出作者的意识确实进入了边塞。根据对边塞诗这种特征的认识,我们对于边塞诗的内涵和边塞诗的艺术风貌,有可能把握得更准确一些。
1、边塞诗的时代范围
把边塞诗作为一个时代文学的重要内容加以深入研究,一般只有对唐代文学才采取这种做法。唐代以前,文学史上陆续产生过一些征戍题材的诗,出现过像《敕勒川》那样歌唱边塞风光的杰作,但从总体上看,歌咏像汉唐大一统以后那种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边塞之作毕竟不多。有的虽用了边疆地名,而实际上在作品中并未体现边塞意识。如沈约《从军行》提到“浮天出鯷海,束马渡交河”,其实他所属的梁代,版图只限于东南,跟交河中间还不知隔着多少割据政权。因此沈约的诗只不过是借这些地名强调士卒远戍而已,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边塞诗。至于有些征戍之作所体现的尚武报国精神,念家园的情绪,乃至某些表现手法,对唐代边塞诗的创作虽有影响,但这些诗篇的多数,或是不关边塞,或是内容抽象贫乏,甚至陈陈相因的仿制、模拟,未能集中反映边塞的生活景物风貌。它们零星地散见于文学史上,并不足以从边塞文学的角度划成一种专门的类型。只有到了唐代,特别是唐盛时期,边事活动空前频繁,诗人们受者开放的时代精神的鼓舞,同时又具备较多的边塞方面的知识,乃至一定的生活体验,或借乐府旧题而抒新意,或自制新题,发为大量边塞气息浓厚、形象鲜明饱满的诗篇,才构成一个需要冠以边塞诗的专名而不可隶属于其他题材的类型,并争得了文学史上的一席地位。
2、边塞诗的地域范围
边塞诗反映的地域范围应该限于边疆。有人认为既称“边塞”,应该吧唐王朝的四边都包括在内。唐代在西南方发生过跟南诏的战争,应该把反映那一带战争和风土人情的诗也称作边塞诗,这种意见是对的。不过,秦、汉、隋、唐等王朝的战争,主要是发生在从东北到西北沿长城和丝绸之路两侧展开的地带。中国古代的边塞意识是和这些地方为背景,因此边塞诗反映的范围,从地域上看主要是从东北至西北边疆。
3、边塞是的生活内容范围
边塞诗从内容上看,是以边塞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分而论之,可以包括以下几项:反映边塞风光的诗;反映边塞地区民族战争的诗;反映边塞军民日常生活的诗;反映后方对边塞问题关心及思念边防战士的诗。
唐代边塞诗是在唐代版图空前扩大,唐帝国在边疆地区展开频繁而持久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活动基础上产生的。边塞诗的现存数量约一千多首。这一千多首边塞诗,当然不是全部集中出现于唐代某一段时间,而是初盛中晚四个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作品。
初唐的边塞诗内容比较单纯,数量比较少。但跟初唐其他各类诗相比,有它独特的风貌。初唐诗坛受齐梁浮艳诗风影响比较深,但边塞诗较多继承了北朝民歌,乃至建安诗歌的作风,往往显得剑拔雄浑。内容虽不及盛唐边塞诗丰富多彩,但由于唐太宗至武则天时期对外战争的自卫性质更突出,军政方面腐败因素较少,初唐边塞诗的献身精神,表现得更为集中感人。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卢照邻“须应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战城南》),意气几乎在盛唐之上。就作家论,开国之君唐太宗已有边塞之作。虞世南的边塞诗,气骨高古,英爽豪壮,初步显示了唐代边塞之作特具的时代气息。嗣后,四杰和陈子昂的边塞诗更多。骆宾王数度从军,到过陇西一带;陈子昂两次随军北征,两人的边塞诗,无论是在他们自己的诗歌中,还是在唐代边塞诗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盛唐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的高潮期,内容丰富多彩,艺术上高度成熟,名作,名家集中涌现,不仅在唐诗中显得光彩耀眼,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从创作方面看,还有两点显得特别突出:一是出现像岑参、高适那样在边塞诗上集中用力的杰出作家。而是边塞意识广泛进入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之中,诗人们精神外向,边塞主题成为一切题材中最富有吸引力的热门。盛唐诗人,无论是否到过边塞,无论属于哪一流派,几乎都写有边塞题材的诗,说明盛唐边塞诗跟时代风气有特殊关系。
随着唐帝国国防力量下降,版图缩小,国内各种矛盾进一步复杂化、激烈化,边塞诗创作的热潮逐渐减退。退潮也有一个过程。大历至贞元初,李益、卢纶等的边塞诗,笔力和气象还比较接近盛唐。李益边塞诗达五六十首之多,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作者之一。不过感伤的情调已经较浓了。其后,边塞诗中浪漫豪情进一步让位给现实主义精神。好一点的边塞诗是追随时代变迁,从边塞诗这个侧面反映唐帝国的没落。让人看到领土丧失、边民沦为奴隶的现实。因为北方藩镇割据,唐朝廷较多地经营包括岭南在内的南方地区,在滇、蜀交界处,需要多方面应付南诏。由此而来,反映西南边疆的诗,在中晚唐数量增加。南疆诗就其所体现的边塞意识看,不如北疆诗强烈,当然,南北风土人情不同,边塞意识的具体内容也很不相同。唐代文人在创作边塞诗时仿佛返回了已经逝去的时代, 产生重走前人之路的感觉. 有时候他们又有超越前人的豪迈情怀, 认为今人在边塞所建立的功勋是前人无法比拟的.
对历史的重复感在汉代以后的许多边塞诗中都可以见到, 历代王朝都不乏此类作品. 但是, 表现历史超越感的边塞诗, 通常是在国力强盛时才大量涌现.. 这是因为, 边塞诗人对历史的超越感, 是以主体民族边塞战争的胜利为前提和基础的, 否则, 他就很难产生这种豪迈的情怀.
古代边塞往往是一幅残缺荒凉的景象, 那里的断垣危壁, 古城烽煫, 都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人. 甚至连高山大漠, 黄沙白云, 也都承载着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光荣和耻辱, 辉煌与衰落. 由此看来, 唐代边塞诗人在抒发那种由毁坏凋零而引起的种种感触时,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复现了以往的历史画面. 所以, 唐代边塞诗在表现时间流逝所造成的破坏性的同时, 又有使以往的景观在作品和心灵中再生的功能。唐代边塞诗人一方面吟咏岁月流逝及民族融合过程中所造成的残缺破坏, 同时, 又借助历史遗迹使古代边塞生活得以在诗中复现, 毁坏与复活, 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双重景观. 唐代边塞诗在描写历史遗迹时, 它所展示的实际物象是已经破坏的, 然而, 古代边塞生活的某些场景也就借助毁坏的遗址在诗人心中复活. 诗中出现的表层物象是残毁型的, 而诗人心灵深处却是使古代生活画面得以再生.
综上所述,也许,只有唐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才会产生这样深厚的文化积淀,才会对我们的今天产生这样巨大的影响。分析唐诗的精神风貌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要的做的就是怎样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因为它是值得我们永远骄傲的!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任意
2、《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李达五
3、《唐诗风貌》余恕诚
致谢: 西南大学文学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