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唐诗的精神风貌(汉文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2010-01-28 17:28:18)
标签:

杂谈

论唐诗的精神风貌

                                          作者:黄春梅  

    内容摘要:本文开篇点题,阐明了刚健、豪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是唐诗的精神面貌。在下文的论述和分析过程中首先通过阐述唐诗的演化过程,对唐诗的精神风貌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其次,分别以汉至隋、宋朝两大历史时期为例,通过论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歌的演化过程,对唐诗的精神风貌的特殊性加以论证;最后,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方面即唐朝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唐诗的精神风貌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由于本人的学识能力以及作文时间有限,本文中必然存在不当及错误之处,还请谅解,并恳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唐诗  精神风貌  影响  成因

 

一、唐诗精神风貌的表现

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这个时代,特别是唐前期,主导面是积极向上的。唐代又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一些在后代人那里羞于自我暴露的话,他们能够坦率而勇敢地写进诗里。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事功精神;“济苍生、安黎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登高丘,望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的广阔胸襟;“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气和热情,这些,作为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主调,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一支奇葩。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唐诗题裁突破宫廷诗而趋向多样,内容从艳情诗拓展而更加广泛,上天子重臣,下到布衣百姓,能吟诗者比比皆是。据统计,唐朝共有诗人三千六百多人,全部诗作五万五千余首,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后世历朝历代都无法企及。唐诗的非凡成就不但使得唐诗成为中国诗坛的里程碑!同时,唐诗独特的魅力不仅历久不衰,而且使其越过语言障碍走出汉语世界,走向东亚,走向西欧、北美,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宏观的看唐诗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各具特点的两个阶段。(当然,唐诗分类有许多种,这里只是其中一种)

初唐和盛唐可以看作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诗歌是积极向上的,与唐朝经济、国力的飞速前进、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相对清明以及人们生活的稳定、读书人仕途的光明相对应,诗歌中表达的情绪也是充满希望、大气磅礴的,边塞诗中充满着将军战士们杀敌立功的豪情,山水诗中随处可见对美好自然的歌颂和寄情山水的闲适自在,送别诗中则是千古永恒的离愁别怨。晚唐则气象一变,边塞诗中充满了对异族军队入侵的忧患。山水诗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送别诗则在人情之外增添了挥之不去的国事之忧,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性情的放纵懒散的惺忪醉意也是以前少有的,像杜牧这样的转变被宗白华先生认为是极其消极的(当然与抗战时期的形势特点有关),但这是与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时局,士人前途的暗淡或不稳定相呼应的,(其实也与商品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关)。

纵观唐诗的演化过程,这两个阶段不是完全不同的,具备第一阶段特点的诗歌在第二阶段中也找的到,反之亦然,但这并不能抹杀整体的特点。

唐代诗歌的演化过程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可以细化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①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唐朝结束之时,而唐诗的影响却刚刚开始。到唐代才终于定型的绝句,兴起于盛唐的律诗,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今人写旧体诗,提笔就是一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是唐朝诗人铸成了现成的模子,才使我们写起诗来能这么方便。宋、元、明、清这几代的诗人,绝大多数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都曾受到过唐诗的影响。且不说个人,就说较大的诗派和较有影响的诗歌运动吧。北宋初的西昆派,专学李商隐,只求把诗写的朦胧,甚至晦涩,而不管有没有诗味。北宋后期兴起的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派,则把杜甫奉为祖师爷,讲究用典,以无一字无来处相标榜。明代中叶兴起的复古运动,甚至断然以“诗必盛唐”相号召,只求把诗写的语气雄阔,锣敲得山响就行,管他是不是音乐!直到清末维新运动起来后,传统的诗歌美学开始受到挑战,康有为才大声喊出了“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才终于敢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俯视唐诗。话虽如此说,但中国诗歌终于从唐诗的磁场中跳出来.

从汉(公元前206年)魏晋南北朝直到隋,期间大约八百余年,是诗词的过渡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将诗歌推向了唐宋的黄金时代。正如鲁迅所言:“我以为一切好诗,至唐以被做完。”(〈致杨齑云〉),足可见,唐诗是中国诗歌的艺术颠峰时期。而在这八百年间,政权跌宕,山河易帜。由于社会动荡,民众流离失所,甚至与连曹操也发出了“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去日苦多”之类的感慨,更不要谈文学创作了,流于战祸,当时在文学体裁上占统治地位的应当是民歌民谣。它被汉乐府机构收集整理,称为“汉乐府诗”。而后人所谓的《乐府诗集》则是宋人郭茂倩编著。即便是在今天,“汉乐府诗”仍有极高的艺术性。谈到这里,就要提及一个人——陶潜。他在向我们展示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傲然伟岸的文人风骨。在哀鸿遍野,长蒿埋骨的社会背景中,开创了田园一派,给诗歌的去向指明了一条通道。

真正在汉魏六朝时期给诗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我以为是南朝的沈约和谢眺。二人作品和人品暂不细说,惟其对文学的影响,是发现了文字的四声(平,上,去,入),这是中国语言发展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推动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为日后的律词形成打下基础。由于汉魏六朝文人学者的不懈努力,才逐渐将诗歌推向了更加成熟,鼎盛的唐朝。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经历了盛唐之后宋元明清的诗歌的最贴切的写照。随着诗歌在唐代达到鼎盛之后,诗歌在文坛中的地位逐渐衰落,本来桀傲不驯的诗歌洪流,在此之后一变而为一副循规蹈矩,安详驯顺的模样了。

唐诗的璀璨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家园,诗,词,曲,囊括其中。这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表现,三者相融,构筑了一道美丽的文学风景,让古今的人儿徜徉其间,流连而不知返。经历了隋唐盛世,封建社会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逐渐发展到了顶峰。直至两宋,封建经济更加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此外,宋王朝优待士大夫,官员俸禄优厚,宫廷和官僚阶层生活奢华,一般市民也崇尚奢靡风气。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崇尚宫正典雅的诗已不能满足民众的歌舞娱乐,而一种比诗风格更通俗、形式更自由的文学样式“词”在两宋迅速兴起,从而奠定了文学史上唐诗之外的又一美学贩式。。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有欧阳修,他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欧阳修之后,王安石自成一家,他以含蓄深沉、丰神远韵的风格宣告向唐诗的复归。北宋诗人苏轼以“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刚柔并济的诗风堪称北宋诗坛第一大家。在此之后,堪称大家的惟有爱国诗人陆游。爱国的主题是陆诗的主要思想倾向。陆游的爱国诗篇激人向上,影响深远;其描写山水景物书斋生活的诗篇也生动细腻、清新优美。明末袁宗道赞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短小精湛,易为流传。她记载了社会的千姿百态,人们的心境意志,或恬适淡雅,或大气磅礴,或深沉厚重,或质朴无华,或酣畅淋漓。诗人从咏物寄景或直接叙事论人中托物言志,寄景生情,以此带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到,诗歌或寄托了远大抱负,或慨唱人生悲欢,在入世与归隐,居高与深处之间,充分折射了盛世王朝里世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因此,唐诗应该不仅因为她的文学价值而独具魅力,更应该看到她处于特定时代里所蕴涵和包容的人文思想价值.

综上所述,唐诗的精神风貌有别于其他历史时期诗歌精神风貌有其深刻的内在外在原因,唐诗的精神风貌以其独特的自我傲然挺立在文学长河之园里,属于“这一个”而存在。其中,尤其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非常独特自我地体现了大唐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是生生不息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具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力和推动力。即便晚唐时的诗歌,那种国事之忧的爱国精神和宽广心胸,也体现着大唐精神的博大和气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