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之路》1   吴军著

(2017-01-07 16:56:21)
标签:

教育

吴军

大学之路

分类: 我读的书
我在得到专栏《硅谷来信》得知吴军老师以及《大学之路》。吴军老师: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成为该校工学院董事。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著有《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和《文明之光》。

《大学之路》上下两册,大致分为两部分:前6章介绍大学的发展,(英美)名牌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特色,作者的求学经历以及美国名牌(私立)大学录取的大致过程和筛选学生的方法。后8章介绍英美一些名牌大学的特点。

吴军老师把这本书取名为《大学之路》,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是指我自己(和我的兄弟)以及我的孩子前后两代人选择的大学之路;
其次是指根据个人的体会和了解的众多过来人的经验,学生们在大学里的路应该怎么走,既我所理解的大学的理念——那些在我(和我的兄弟)身上实践过的,或者在我的孩子身上会实践的理念;
第三层含义是指美国一些大学(主要是名牌私立大学)在过去几百年里走过的历程——透过它,不仅可以看到美国的精英们对大学教育的认识,也可以看到今天这些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法。

吴军老师认为: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好四个角色。
首先,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第二,它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优秀的大学分为两类:实践纽曼教育理念的大学和实践洪堡教育理念的大学。
纽曼式的大学
约翰·纽曼是英国牛津大大主教和教育家。纽曼在一次讲演中讲到:
“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相互学习三四年的大学(比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牛津大学就是这么做的)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大行之道是纽曼教育理念的第二个关键因素。纽曼认为,一个大学生的知识面一定要广,不能局限于一个专业里那少量的课程。19世纪中期,艾略特在美国实践并发展了这种通才教育,他将哈佛大学过去的以教为主改为以学为主。在艾略特之后,哈佛大学一直坚持以这种方式办学,而今只有6000名本科生的哈佛大学,居然开出了6000门课,再加上能够到麻省理工学院选课,一个本科生能想到的课程在那里都可以学到。

洪堡体系
威廉·洪堡提出“研究教学合一”的办学精神,并且在由他所创立的柏林洪堡大学实践这一办学理念。在洪堡的体制中,学生毕业时必须对一个专业有比较精深的了解,这和纽曼的理念完全不同。职业教育、技能教育成为大学的中心任务。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就是马上能够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知识,一走出校园就能为社会服务。

美国兼顾通才和专才教育
美国的本科教育偏向于通才教育,因此在中国很多大学里最后一年上的专业课,在美国大部分大学里是放到了研究生阶段进行。如果单纯地比较美国名校本科毕业生和中国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会发现美国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少,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要广得多,而且社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包括写作能力,讲话水平和科学素养)要强一些。这是通才教育带来的好处。

由于美国的本科生缺乏专才教育,本科毕业后,尤其是从二三流大学本科毕业后,很多工作还是从事不了的,需要继续进行专业训练。很多从中国来的小留学生,靠家里有点钱,为了出国而出国,在美国找个三流大学读完了本科,毕业后不仅在美国找不到工作,而且回中国也找不到理想的职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美国读本科时受的专业训练非常少。大部分美国本科毕业生,要么在工作中学习,要么进入研究生院深造。

在美国,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难度有天壤之别。不到美国大学里走一遭是无法理解这一点的。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首先,在要求上有本质的差别,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硕士要会使用知识,博士要能创造知识”。具体讲,硕士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服务于社会且能安身立命的手段,以学到一些知识为目的,大部分美国大学的硕士学位是不需要做论文的,而博士则是要求为世界贡献新的知识,也就是说,博士论文一定要做出前人没有做出的成就。
其次,录取的难度不一样。美国的大学都把招收硕士生作为挣钱的手段。美国像样一点的大学,本科教育都是要赔钱的,因为学费在减免后根本收不上来多少钱。而博士生因为一部分时间要给学校和教授工作,大部分人也是要由学校或者教授付学费甚至是生活费的,这相当于学校在出钱让他们读书做研究,以换取科研成果。只有硕士是实实在在向学校支付高昂学费的。因此,各个大学对硕士申请者的态度是,只要你达到录取的基本要求,就一定录取,而对大部分专业的博士申请者来讲,则是要看科研经费能养得起多少人,因此大部分时候是合格的人数太多,而招收的人数少,因此博士录取的难度就比较大了。

在书中,吴军老师分享了从1984年进入清华,到2002年进入Google,前后共18年的教育经历。“我的这个漫长而不简单的教育经历还是能给年轻人和教育工作者一些启发。首先,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这就给了我这样的长跑者以机会。和我一同进入约翰·霍普金斯计算机系的博士生有15人,最后坚持到博士毕业的只有4个人。和我前后进Google的有20多人,今天三分之一已经退休,三分之一在公司里养老,只有三分之一还在技术和商业上尝试新的东西。对于教育的目的,一个人在十八九岁时未必能够想得很清楚,我在大学毕业时并不知道会对什么产生兴趣。但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而那时如果他还能够学习,就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了。”

吴军老师告诉我们选择学校的标准是:
本科生应该去那些经得住时间检验的著名的学校,因为他们聚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本科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
对于硕士生来讲,则要找一个好的城市,因为那里的机会要比偏远落后地区多得多。
对于博士生,最重要的则是教授和实验室。一个好的教授不仅能在学业上把博士生培养好,而且能够让博士生有一个极其开阔的视野,并且为他们今后一生的发展铺平道路。
“在我看来,当我们毕业后不需要利用学校的名气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是通过我们的成就让学校的名气得以提升时,这说明我们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以上是《大学之路》前三章的要点。第四章至第六章,介绍了剑桥和牛津大学,英美大学的差异;美国私立大学的管理;剖析了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和录取,以及亚裔学生和家长所能做的努力。

第七章至十四章,介绍吴军老师陪女儿在美国走访的大学,分别是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卫斯理学院,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
他们是怎么观察一所大学的呢?俞敏洪做的序里是这样描述的:
吴军观察一所大学,常常喜欢进到学校大楼里看看学生们和教授们在做什么,怎么做,注意观察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这样就增加了对大学的感性认识。除此之外,要想真正解开一所大学的神秘面纱,吴军认为还需要从多个渠道、多个角度来了解它。他的信息渠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在这所大学当过教授,做过访问学者或者从那里毕业后在其他大学当过教授的人;第二类是这所大学的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包括吴军在Google的很多同事,第三类是学生家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