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斯堡的世遗,小法兰西

标签:
斯特拉斯堡法国旅游小法兰西自驾欧洲 |
分类: 2017-19荷比卢德瑞捷 |
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是位于莱茵河左岸的法国城市,名字听上去有些像德国,历史上在法国与德国之间切换过多次。中学课本学过的都德的《最后一课》,说的就是普法战争时期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即将割让给普鲁士(德国)的故事,斯特拉斯堡就是当时阿尔萨斯的首府。本篇不提历史,下篇再好好捋一下这座城市的来龙去脉。
我们在斯特拉斯堡的行程全部集中在“大岛”上。所谓大岛(Grande
Île),是由南边的伊尔河与北边的人工运河围起来的,一个类似椭圆形的岛,有二十多座大小不一的桥与岛外相连。大岛也是斯特拉斯堡的历史中心,1988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小法兰西位于大岛的西南角,行程从这里开始。首先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大量的德国式半木结构的木筋房,你要随时提醒自己,这里是法国。

小法兰西(La Petite France),名字听上去似乎有点浪漫,其实却与梅毒有关。

小法兰西(La Petite France),名字听上去似乎有点浪漫,其实却与梅毒有关。
中世纪时,这一带主要是皮革加工厂和磨坊为主,居民也多是皮革工人、刽子手、妓女和渔民等贫穷阶层,所以房子多为简单的木板建筑。
1495年2月,法王查理八世率军攻占了那不勒斯,并加冕为那不勒斯国王,不过遭到威尼斯、米兰和教皇国的联合抵抗,法王不久就败退那不勒斯。但法军却从那不勒斯带回了新式病毒“梅毒”,据说是哥伦布不久前从南美带回欧洲来的(这就不去研究了)。
于是法王将患有梅毒的士兵留在斯特拉斯堡一个叫芬克威勒(Finkwiller)的地方,就在大岛的南边不远,当地人称那里做“邪恶的法国人”,也称“小法兰西”。其实就是一种蔑称,因为当时欧洲把梅毒称作“法国人病”。当然,法国人一直对这种称呼表示不服。1687年,梅毒收容所又从芬克威勒迁到了现在的小法兰西这一带,名字也就带到了这里。

现在的小法兰西已经没有了医院的功能,却留下了童话故事般的老式木屋。
房屋之间的夹道跟北京的钱市胡同有得一比。
房子大多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欧洲人都喜欢在窗台上摆上很多花盆。

几个悠闲的当地人在闲聊。墙上的数字1572不知是指的什么,房子?餐馆?啤酒?

大岛上的圣托马斯公立小学校。过了桥就出了大岛了。

圣马丁桥下就是包围大岛的伊尔河。

由于有水位差,这里有个调节水位的船闸。

水闸左侧的建筑是1897年的一个老制冰厂( Anciennes Glacières,依靠水轮带动压缩机制冰,制冰技术发明于1851年)。上世纪被改造为一座五星级酒店,不过过去的一些水轮装置还依然保留。
有船过来了。

水闸边的步道。

现在的老房子大多是居民住宅,酒店旅馆或餐厅咖啡。

出了小法兰西,大多数建筑就都是法式的砖石建筑了。
小法兰西的西南,是13世纪留下的,利用河流分岔打造的防御工事,叫做Ponts
Couverts,意思是有盖的桥(covered bridges),还是权且叫它工事吧。

工事建于1230-1250年间,历时20年。我觉得也可以称作城堡。

这座塔楼是工事的四座塔楼之一,与另外三座离的稍远。

这可是法国的法国梧桐啊。

伊尔河(River Ill),莱茵河的支流。大岛就是被南部的伊尔河与北部的人工运河所环绕。




工事建于1230-1250年间,历时20年。我觉得也可以称作城堡。

这座塔楼是工事的四座塔楼之一,与另外三座离的稍远。

这可是法国的法国梧桐啊。

伊尔河(River Ill),莱茵河的支流。大岛就是被南部的伊尔河与北部的人工运河所环绕。



不时有游船在伊尔河上经过。

工事再往西不远,是沃邦拦河坝(Barrage Vauban),建于1686-1690年。以设计者法国元帅、军事工程师塞巴斯蒂安.沃邦的名字命名。拦河坝内部是连接伊尔河两岸的通道桥,顶上还有观景平台可以上(不要门票)。

拦河坝有13个拱洞,安装有可以升降的水闸,以调节水量。1870年普法战争时,就曾关闭水闸让上游洪水泛滥,以阻挡普鲁士军队的进攻,当然,最终还是法国失败,德意志帝国建立,斯特拉斯堡所在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德国。

这是沃邦拦河坝的内部通道,长约120米。


这是类似八音盒的装置,通过河水在下面的冲击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其实并不怎么好听)。

通道内展出的一些雕塑,这是来自罗昂宫的雕塑(可能是复制品)。

这是来自大教堂的雕塑,可能是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