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浮宫名画_彼得保罗鲁本斯五幅

(2015-04-24 08:57:53)
标签:

彼得保罗鲁本斯

赫拉克勒斯和翁法勒

托米丽司

埃涅阿斯

狄多

分类: 卢浮宫及大英博物馆

在卢浮宫德农馆三层,有间大大的展室,梅德西斯画廊(前面介绍过)。专门陈列了鲁本斯创作的《玛丽德梅德西斯的一生》共24幅大型画。作为世界级的巴洛克大师,卢浮宫中还有其他一些彼得.保罗.鲁本斯不同时期的绘画。通过了解鲁本斯,越来越想去安特卫普鲁本斯故居看看。关于鲁本斯的介绍,还是见《玛丽德梅德西斯的一生》。
《哀悼基督》The Lamentation of Christ,年代:1590年代。尺寸:H: 1.54 m. ; L. 1.95 m.
关于这幅画的作者还存有些疑问,不能确定是鲁本斯本人画的,还是他的老师奥托.范.维恩(Otto van Veen,1556-1629,弗兰德斯画家、人文主义者,鲁本斯最后一位导师)的作品,也有可能是他们两人合作完成的,但肯定与鲁本斯有关。

这幅画可能是受到一位叫做Aeneas Vico(我只能查到是位16世纪意大利雕刻家)的雕刻家作品的启发而作。
法国大革命前,这幅画在约讷河畔的维尔纳沃大教堂,1798年进入卢浮宫。

卢浮宫名画_彼得保罗鲁本斯五幅
《赫拉克勒斯和翁法勒》Hercules and Omphale,尺寸:H: 2.78 m. ; L. 2.15 m.

这幅画是鲁本斯的重要作品,画中鲁本斯用他的巴洛克色彩和画法完美演绎了“爱”将男人女人的角色反转。画是鲁本斯在意大利期间(1600-1608)的1606年创作的。此时正是鲁本斯的成熟期,从画中的赫拉克勒斯似乎可以看到些梵蒂冈博物馆内著名的雕塑《躯干像》和《拉奥孔》的影子。这幅画可能是为一位叫做Vicenzo Imperiali的热那亚人所做,1785年被路易十六获得,放在他为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购买的城堡Château de Saint-Cloud内,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丢失了。由于岁月的原因,画的损伤较严重,1973-1983年间用了十年的时间才修复。

故事情节源自希腊神话典故《赫拉克勒斯为翁法勒服役》,宙斯的儿子,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被天后赫拉施了魔法在疯狂中把好友伊菲托斯(Iphitus)推下城墙摔死,赫拉克勒斯非常后悔,找了很多国王赎罪,只有一个国王为他赎了罪,但身体却变得虚弱,他去德尔菲的神庙求神,还差点与阿波罗决斗,后来神谕告诉他,要卖身为奴三年才可恢复。于是赫拉克勒斯来到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安纳托利亚,就是现在的土耳其),给一位叫翁法勒的女王当奴,起初翁法勒不知道他的身份,期间赫拉克勒斯做了许多诸如除暴安良,为民除害之类的很多好事,后来女王知道了他就是大力神,就给了他自由并嫁给了他(准确说是情人关系)。但女王随后却有了一种想征服他的欲望,女王自己穿上象征男性的狮皮(见图,据希腊神话,活剥狮皮是赫拉克勒斯十二项伟业之一),却给赫拉克勒斯穿女人的衣服(画中只有一点),还让赫拉克勒斯做些诸如纺线之类的女工活。画中赫拉克勒斯右手好像拿的是纺的羊毛线,左手也许是与纺线有关的什么器物吧(个人猜测)。而赫拉克勒斯却因为被女王迷住,深陷于此。画中女王用手揪着赫拉克勒斯的耳朵,而这位希腊英雄大力神却表现的十分顺从。不过三年时间一到,赫拉克勒斯立刻恢复原状,踏上了复仇之路。
卢浮宫名画_彼得保罗鲁本斯五幅
居鲁士的头在托米丽司面前》Thomyris, Queen of Massagetae, plunged head of Cyrus the Great in a vase filled with blood, to avenge his son
尺寸:H: 2.63 m. ; L. 1.99 m. 路易十四的收藏,路易十四的御用画师夏尔.勒.布伦记录的清单。

这幅画与上幅神话不同,而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背景是这样的,按照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叙述,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居鲁士二世,559-530BC在位)征战马萨格泰(Massagetae)部族(今天的乌兹别克和哈萨克斯坦),他想向马萨格泰女王托米丽司(Thomyris)求婚,但遭到拒绝。双方商定择日正式决战,但居鲁士使了个计谋,他知道马萨格泰人没见过葡萄酒,于是故意佯败而留下好多食物和酒,托米丽司的儿子(Spargapises)不知是计,喝醉了,结果遭到居鲁士的偷袭,Spargapises自杀身亡。托米丽司听到这个消息后,发誓为儿子报仇,于是她亲自领兵击败居鲁士,居鲁士战死。于是托米丽司让人将居鲁士的头砍下来,放入装满血的容器中,就是画中的大缸,意思是让嗜血成性的居鲁士喝个够。这幅画是1620-1625年间创作的,颂扬了英雄主义和女性美,相较于鲁本斯一贯的巴洛克风格,似乎稍微柔化了一些。

顺便提一下,这位居鲁士大帝就是圣经中灭掉巴比伦,并释放了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的那位波斯王塞鲁士。他的陵墓目前在伊朗,2500多年来保存的还算完整,很是奇迹了。后来居鲁士的儿子冈比西斯二世继位,又杀了托米丽司。
卢浮宫名画_彼得保罗鲁本斯五幅
《三博士朝觐》Adoration of the Magi,尺寸:H.: 2,90 m. ; L: 2.18 m.

画的题材没必要再多介绍了。画于1626-1627年间创作。是为布鲁塞尔的天使报喜修道院的教堂祭坛而作。委托人是比利时布拉班的总理(chancellor,称总理也不是很合适,或译作掌玺官)Petrus Pecquius的遗孀。

画的精美程度符合鲁本斯巴洛克的最成熟期。画是路易十六1777年的收藏。据说这幅画的订购还遇到些周折,还是通过路易十六的外交大臣韦尔热讷伯爵夏尔·格拉维耶的介入才得以进到法国。从这件事也能看到当时法国宏大的博物馆计划,以及大师鲁本斯与皇室相配的艺术地位。

卢浮宫名画_彼得保罗鲁本斯五幅
《狄多之死》Death of Dido,年代:1635-1638,尺寸:H. 1.83 m. ; L: 1.17 m.

画可能是1640年鲁本斯去世后的遗产,1953年进入卢浮宫。

画的情节来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但丁的偶像)的史诗《埃涅阿斯纪》,狄多(Dido,又名Elissa,艾莉莎),迦太基女王,迦太基城的创立者。即那位机智(也有说狡猾)的牛皮换土地的女王。据说从特洛伊一路艰辛逃出来的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爱神阿弗洛狄忒与特洛伊王子安喀塞斯的儿子)在迦太基遇到了女王,阿弗洛狄忒心疼自己的儿子,不想让埃涅阿斯再漂流,就让他们俩产生了爱情,结为夫妻。但天神却不断提醒埃涅阿斯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最终埃涅阿斯还是离开了迦太基,前往意大利。而绝望的狄多则用短剑刺死了自己。

埃涅阿斯逃到了意大利,他的后代双胞胎兄弟罗慕路斯和雷慕斯最终在台伯河边建立了罗马城。
卢浮宫名画_彼得保罗鲁本斯五幅

注:本博客所有文章中图片皆为本人2012和2013年两次摄于卢浮宫,所有文字均系本人翻译整理(本人英语一般,法语更是不懂,所以整理很慢也很辛苦)。近来发现有所谓艺术网站完全照搬图片(涂改水印)或文字且不注明出处。作为推广普及绘画艺术和常识的行为,即使是完全抄袭本人的博文,我想也算是一件“善举”吧,本人不会追究,但望尽量注明出处,算是对别人劳动的小小尊重,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再者,由于本人是业余历史爱好者,文字多侧重于历史和宗教而疏于艺术,且难免有错误理解或笔误,引用还要谨慎为好,以免误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