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第一大寺_清水寺

标签:
清水寺德川家光清水舞台音羽瀑布北法相宗 |
分类: 日本旅游 |
清水寺位于京都音羽山上,坐公交去的话需要爬一段小坡。为了避免人多,建议早点来。
仁王门,清水寺的正门。单檐歇山顶加桧树皮瓦。里面左右各有镰仓时代(14世纪末)的力士金刚像共两尊。仁王的日语意思就是哼哈二将。
正门前左右各有石狮(看着像)一只。清水寺,世界遗产,京都三大名胜之一(其他两个是金阁寺和二条城),可算是京都第一大寺。始建于798年。前面提过公元794年,日本首都由平城京(奈良)迁至平安京(京都),开始了四百余年的平安时代。不过后面经过数百年幕府时代的战火,清水寺原始的建筑基本消失,现在所见的建筑大多是1633年德川幕府(江户时代)的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所修建的。
清水寺创建当初属于法相宗,现在是北法相宗的大本山,北法相宗是从法相宗分离独立出来的。
穿过仁王门,右手边是西门,1631年的建筑。后面围着的是正在修缮的"三重塔"。与西门同期复建,也是清水寺的重要标志,可惜看不到了。
“马驻”,室町时代的建筑,幕府将军等有地位的参拜者拴马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VIP停车场。
钟楼,1607年修建。
1735年建的随求殿,供奉着随求菩萨。
中兴堂
北门
经堂,德川家光时期建,后面是三重塔。
从左到右,本堂、田村堂(开山堂)、经堂、三重塔。
清水寺的重点是清水寺本堂,属于日本的国宝。
现在的本堂是1633年由德川家光按照八世纪平安时代的风格重建的,里面供奉的是千手观音,但一般很难见到,因为每三十三年开放一次。下次开放要等到2033年。
还是没搞懂的,每个寺庙都有的。
本堂内侧,里面不能拍照。
“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出自于《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的偈颂。书写者是江户时代一位著名的日本禅僧,白隐禅师。
清水寺内的地主神社(门口有鸟居哦),估计相当于土地庙。明治时代,曾经推行过“神佛分离”,也就是神社与寺庙独立分离,曾一度造成了佛教地位的降低和寺庙的损坏。
本堂的屋顶是桧树皮瓦,肯定重量轻,应该是传统建筑技法。
从本堂沿此台阶下去,就是清水寺的著名景点“音羽瀑布”,日语叫“音羽の滝”。滝(音:龙)即是瀑布的意思。清水寺所在的小山,名叫“音羽山”,而清水寺得名也是因此瀑布。
我觉得叫瀑布真的有些大了,叫山泉比较合适。据说这三股泉水分别代表三个愿望,但说法不太一样,大概无外乎健康长寿智慧学业有成之类吧,而且也没有任何标志说哪股水代表什么。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你心想什么就是什么吧,但有一样,一次只能喝其中一个,贪心就不灵了。
喝完水再拜一拜,旁边接水的长把大勺还配有紫外线消毒装置,考虑的比较周到。
知道在做什么吗,是在吹地面上的薄冰,防止有人滑倒。从音羽瀑布往上看清水舞台。清水寺主堂依山而建,主堂前面的平台下方是用139根木头柱子支撑着的,所以又叫“清水舞台”。看上去感觉很震撼,能联想到山西的“悬空寺”。
这些木架支撑完全采用榫卯结构,没有使用一根铁钉。一共六层,总高度大约为12米。
细看歇山顶,山花,桧树皮瓦。
远看京都市区
我们住的地方就在京都电视塔不远。建于1964年的京都电视塔,在当时引发很大的争议,就是京都这样的千年古都要不要搞这么高的建筑。引发争议的还有现代感过强的京都车站。如果仅从楼的高度来说,这京都还真没咱北京发达,站在景山看四周那高楼大厦,多气派啊。要说“破四旧”还是咱北京更彻底。
在寺的南面有个塔,叫做“子安塔”,据说是保佑妇女生小孩平安的。
子安塔也是德川家光时期修建的,新近修缮过。
清水寺内的其他区域
三重塔
清水寺的厕所,比较有意思的是蹲坑叫“和式”。日本的和式来源于“大和民族”,不过所谓和式的说法历史并不长,是在明治天皇时期兴起的。当时为了在快速西化的进程中保留一些日本特色,特地使用了“和式”这个词以表示日本是有其传统文化的,比如“和服”也是那个时期叫起来的。不过所谓和式的老祖宗无外乎汉式、唐式或吴式等,日本现在很多名词我们看起来很怪,其实我们几百年前甚至一两千年前就是这么用的,只不过我们后来不用了,忘记了,而日本却坚持下来了。中国人总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束缚了我们的发展,是这个原因吗,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准备离开清水寺时,太阳出来了,游客马上就要多了。
清水寺外不远的一个地藏菩萨庙。这类小庙在京都到处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