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浮宫名画《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1800》

(2014-11-29 08:53:08)
标签:

保罗.德拉罗什

拿破仑

阿尔卑斯山

圣伯纳山隘

马伦哥战役

分类: 卢浮宫及大英博物馆
保罗.德拉罗什(Paul Delaroche,1797-1856),法国著名的学院派画家。
德拉罗什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曾师从让.格罗男爵学画。1822年首次在沙龙中展出自己的作品,通过这次展览,他结识了杰里科德拉克洛瓦,随即进入到法国主流画家的核心圈。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直到1843年。他的学生中包括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1845年德拉罗什31岁的妻子路易丝去世,德拉罗什很难从痛苦中恢复过来,为此他创作了一系列有关耶稣受难(苦路)的精细画作。
德拉罗什的绘画风格介于古典主义画派和浪漫主义画派之间,受大卫、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的共同影响。作品造型稳定,立体感强,他在创作构思时,经常先用蜡制作模型研究构图,他早期的作品以圣经旧约故事为主,后来逐步转向对历史题材更加感兴趣,创作了大量的历史题材作品,作品富于戏剧性,表现历史上重要的瞬间。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1800》Bonaparte Crossing the Alps in 1800 
年代:1848,尺寸:H. 2.89 m. ; L.: 2,22 m. 
这个题材的绘画还有一幅更为名气大些,那就是古典主义大师路易大卫的同名画,虽然也在卢浮宫,但我两次都没有拍到(也许是漏掉或者赶上轮展)。大卫不愧为拿破仑的御用画师(多少有些奉承的成分),这个题材竟有五幅,画中的拿破仑气宇轩昂,手指向天,他的坐骑也是前蹄跃起的高头大马,尽显英雄气概。
四十多年后,同为拿破仑崇拜者的德拉罗什受大卫绘画的影响,重新再现了此题材,不过相比于古典主义的路易大卫,德拉罗什的画面更加真实。画中的拿破仑骑的骡子还是从当地农民家借用的,骡子已经累得抬不起头,旁边牵骡子的是当地的向导。拿破仑的灰色军装更加真实,经过长途行军后的神情也不那么英雄,甚至有些憔悴与疲倦,右手捂着肚子(据说正在犯胃病)。这幅现实主义作品也许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更加人性化,当然也受到争议。画面表现的时间是1800年的春天,地点是阿尔卑斯山的圣伯纳山隘(The St. Bernard pass),山路险要,还有冰雪,更显得行军的危险和艰难,其实这种真实的描写并没有降低拿破仑的英雄形象。

卢浮宫名画《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1800》
历史背景:

1799年11月,刚从埃及赶回巴黎的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获取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职位。当时正值欧洲各国组成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期间(1798-1802),奥地利军(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所在国)正在进攻意大利,并包围了热那亚的法军。拿破仑决定走最近的道路翻过阿尔卑斯山,给与奥地利军突然的沉重打击,而这点奥地利军是难以预料的。历史上只有军事天才汉尼拔在公元前两百多年曾经这样干过一次。1800年5月,拿破仑率领4万法军,只用了5天就穿越了圣伯纳山隘(画中的地点就是必经之路圣伯纳山隘,位于现在法意瑞三国交界的瑞士境内),据说法军消耗了2万多瓶红酒,1吨半的奶酪,800多公斤的肉。

同年6月份的马伦哥战役,法军大胜奥军,奥军撤出阿尔卑斯地区。拿破仑声望大振,马伦哥战役是拿破仑一生中引以为豪的战役之一。现在美国和加拿大还有很多叫马伦哥(Marengo)的地方,都是为了纪念拿破仑。

 

注:本博客所有文章中图片皆为本人2012和2013年两次摄于卢浮宫,所有文字均系本人翻译整理(本人英语一般,法语更是不懂,所以整理很慢也很辛苦)。近来发现有所谓艺术网站完全照搬图片(涂改水印)或文字且不注明出处。作为推广普及绘画艺术和常识的行为,即使是完全抄袭本人的博文,我想也算是一件“善举”吧,本人不会追究,但望尽量注明出处,算是对别人劳动的小小尊重,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再者,由于本人是业余历史爱好者,文字多侧重于历史和宗教而疏于艺术,且难免有错误理解或笔误,引用还要谨慎为好,以免误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