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名画_杰里科《美杜莎之筏》

标签:
梅杜莎之筏美杜莎之筏西奥多.杰里科gericault圣路易港 |
分类: 卢浮宫及大英博物馆 |
《美杜莎之筏》,卢浮宫的重点画作之一,即使是旅行团也不放过的大作。所以前面总是不缺观众,拍照需要一点耐心。看看右边紧邻的德拉克洛瓦的《但丁渡冥河》都显得渺小了。
先说画的作者,西奥多.杰里科(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也译作籍里科、席里柯、热里柯等等。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出生于法国鲁昂,初期曾与德拉克洛瓦一起师从盖兰,学习新古典主义和石版画。盖兰虽欣赏杰里科的天才,但不太喜欢他的逆反,所以不久他就离开了盖兰的画室,去卢浮宫学习。在1810-1815年间,他临摹了提香、鲁本斯、委拉斯凯兹、伦勃朗等画家的作品,在卢浮宫期间,他发觉流行的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缺乏活力。他还用了很多时间在凡尔赛(好像是参加了凡尔赛的骑兵卫队),凡尔赛的皇家马厩对他开放,在那里,他学到了很多关于马的动作、习性和解刨学知识,这也是他的作品中有大量与马有关的原因,不过我并没有拍到。出于对米开朗基罗的崇敬,1816-1817年间,杰里科去了佛罗伦萨、罗马和那不勒斯,在那里他亲身接触了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和绘画,对他的后期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24年他在一次从马背上摔下来,又经历了一段病痛折磨后而死,葬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
《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年代:1819沙龙展
尺寸:H. 4.91 m. ; L. 7.16 m(特大型画)
这幅画是杰里科的代表作,也是法国浪漫主义开始的标志。当时画家只有27岁。画的场面是一场海难发生后,位于救生筏上面求生的人们。海难发生的时间是1816年7月5号,地点位于现在的西非毛里塔尼亚附近。
美杜莎也译称梅杜莎,或梅杜萨等,是希腊神话中的女妖,其中一种传说是美杜莎非常漂亮,被海神波塞冬占有,于是雅典娜将她变成了蛇发女妖,她的头发都是剧毒的毒蛇。谁要是看她一眼就会变成石头。最后是帕修斯将美杜莎的头砍下。西方世界有很多相关的雕塑或绘画。
再来说说事件的历史背景:
1815年,拿破仑被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打败并流放,波旁家族的路易十八复辟。1816年英国为了向波旁王朝示好,将位于西非的圣路易港(现塞内加尔)归还给法国。圣路易港是欧洲通往好望角的重要中途港。于是法国政府派遣了一个由美杜莎号护卫舰带队的四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前去接收港口,同去的有法国驻塞内加尔大使、政府官员和贵族,这些重要人物都在美杜莎舰上。舰长呢则是位刚刚任命的子爵Hugues
Duroy De
Chaumareys(咱就不管他中文怎么叫了,就叫Chaumareys船长吧),20多年没有下过海,从没有指挥过一艘船,唯一跟“海”沾点边的是曾经做过海关的文官。启用这位外行的唯一理由就是“保皇派”。而船上的很多水手又都是跟随过拿破仑与英国作过战的,可想领导和下级的关系会是啥样。后来有人将责任推到路易十八身上,不过一个国王是不会认识这么一个小小的子爵的,也不会插手一个舰长的任命。1816年6月17号,舰队由法国出发前往圣路易,当时海上天气不错,为了赶时间,也为了出风头,毫无航海经验但刚愎自用的Chaumareys船长下令美杜莎号全速前进,其他三艘船都没它速度快,只好在后面慢慢航行了。由于导航出了问题(那年还有没有GPS这东西),船的航向偏离了一百多海里后,于7月2日搁浅了。起初是被礁石卡住,怎么也出不来,后来船开始慢慢进水,只能弃船了。当时船上共有400来人,而6只救生船只能乘250人,于是Chaumareys船长下令领导先撤,船员殿后。于是剩下的147名船员(其中还有一个女人,可能是家属)用船上的木料临时打造了一个救生筏(美杜莎之筏),由Chaumareys船长的救生船用绳子拖着走,但Chaumareys船长发现这样会拖累他,就砍断了拖绳。美杜莎之筏就成了浮萍,自生自灭地在海面上漂泊着。留给他们的食物也十分短缺,第一天就分光了,没食物、没淡水、没希望,于是恐怖事件发生了,船员之间发生斗殴有的人被扔下海,有人绝望自杀,有人病俄而死,有些人为了生存开始吃尸体。就这样在海上漂泊了13天,才被路过的船所救,147人中幸存的只剩15人了。这件事成为当时波旁王朝的巨大丑闻,画家选择这个灾难事件为主题,可能也是为了引起轰动效应,对于画的评价当然也是褒贬不一。1819年沙龙展上,路易十八也看过这幅画,他对作者说“先生,你这幅画不止是一幅画这么简单吧”。
画家为了准确地反映真实的场景,走访了幸存者,去医院观察了死尸的状态,还搭了一个木筏的模型。画面色彩偏暗,连海水都显绿色,色彩加用光带有些“卡拉瓦乔式”。画面的主体结构呈左右两个金字塔构图。近处的尸体表现出更大的比例,以突出事件的悲剧色彩和感染力。数了一下船上的人数大致20人,基本上就是最后阶段了。木筏在海中忽上忽下,海浪不时冲到筏上。右边第一个人右手下方能看到一把斧头或砍刀,暗喻有人吃尸体求生。远处海面上有个很不明显的船只(画的初稿那只船画的比现在要大很多),救生筏上的人们在拼命招手求救。站在木桶上摇动布条的是位叫做Jean
Charles的非洲水手,画面左边坐着的老者则绝望的在等死。
《整装待发的拿破仑皇家骑兵军官》The
Charging Chasseur, 尺寸:H. 3.49 m. ; L.: 2.66 m.
这幅作品是杰里科的首个成名作,于1812年沙龙展上展出,当时他只有21岁,显示出他的才华和稍许的傲慢。从他这早期作品中还能看到鲁本斯的痕迹,但在他随后几年的作品中,逐渐开始了较大的转变。
画中的人物是全副武装的拿破仑皇家骑兵队军官,正在准备出发或投入战斗。据说创作灵感可能来自于卢浮宫古代石棺上的雕刻,以及鲁本斯和他的导师格罗的作品(格罗的《缪拉骑马像》与这幅画似乎有些似曾相识)。
这幅画在1814年被路易.菲利普(当时还不是国王)所购,卢浮宫于1851年(1848年路易.菲利普退位,1850年死于英国)购买自路易.菲利普的藏品。
《撤离战场的受伤骑兵》Trooper
injured leaving the fire,Wounded Cuirassier Leaving the Field of
Battle。 年代:1814年沙龙展,尺寸:H. 3.58
m. ; L.: 2.94 m.
画面中是一位刚从战场上负伤下来的拿破仑胸甲骑兵(Cuirassier)。
卢浮宫于1851年购买自路易.菲利普的藏品。
注:本博客所有文章中图片皆为本人2012和2013年两次摄于卢浮宫,所有文字均系本人翻译整理(本人英语一般,法语更是不懂,所以整理很慢也很辛苦)。近来发现有所谓艺术网站完全照搬图片(涂改水印)或文字且不注明出处。作为推广普及绘画艺术和常识的行为,即使是完全抄袭本人的博文,我想也算是一件“善举”吧,本人不会追究,但望尽量注明出处,算是对别人劳动的小小尊重,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再者,由于本人是业余历史爱好者,文字多侧重于历史和宗教而疏于艺术,且难免有错误理解或笔误,引用还要谨慎为好,以免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