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名画(16世纪法国枫丹白露画派)

标签:
枫丹白露画派让.库辛黛安.德.普瓦捷安杰丽卡和梅多罗马丁.弗雷米奈 |
分类: 卢浮宫及大英博物馆 |
枫丹白露画派(École de
Fontainebleau,School of
Fontainebleau)是特指16世纪专为法国王室服务的一些意大利和法国艺术家,结合了意大利的矫饰主义和法国的哥特式风格,因集中为弗朗索瓦一世扩建及装饰枫丹白露宫而得名,大致分为前后两期。这幅《狄安娜》是枫丹白露画派第一期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还有一幅比较有名的就是第二期(亨利四世时期)的《加布里埃尔姐妹》。意大利画家尼科洛.德尔.阿巴特也是枫丹白露画派画家。枫丹白露画派对法国绘画影响很大。
《狩猎女神狄安娜》Diana the Huntress,H.
1.91 m. ; L.: 1.32 m.
枫丹白露画派的某位画家作于1550年左右。1840年进入卢浮宫。
画中女猎人的形象是罗马的月亮女神和狩猎女神狄安娜(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但人物的原型据推测可能是法王亨利二世(弗朗索瓦一世的儿子,酷爱打猎)的首席情妇,黛安.德.普瓦捷
(Diane de Poitiers)。

老让.库辛(Jean Cousin the Elder,或老让.古赞,1490-1560 ),法国勃艮第地区桑斯人。画家、雕刻家、几何学家。为区别于他的儿子小让.库辛,故称为老让.库辛。也有人把他们父子俩都归到枫丹白露画派。
《潘朵拉魔瓶前的夏娃》Eva Prima
Pandora
年代:1550,尺寸:H. 0.97 m. ; L.: 1,50
m. 1922年进入卢浮宫。
画面中的夏娃被描绘成女神的形象,画家将创世纪中偷食禁果的夏娃与希腊神话中好奇的潘多拉结合了起来。将夏娃偷食禁果视作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瓶(因为早期翻译的不准确,一直被中国人称为潘多拉的盒子),为人类带来了原罪。

小让.库辛(Jean COUSIN the Younger,1522-1594),老让.库辛的儿子,也是生于桑斯。在他父亲的熏陶下,展示出比其父更高的天分和才华,他们父子俩的作品有时几乎很难区分,还有人拿他与同时期的著名画家丢勒相提。
《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ement,年代:1585,尺寸:H. 1.45 m. ; L.: 1.42
m.
1793年进入卢浮宫。

作者:Henri
Lerambert,只知道1568-1570年间在枫丹白露,1608年死于巴黎。
《爱的葬礼》The Funeral of Love
,年代:1580,尺寸:H. 1.64 m. ; L.: 2.09 m. 1954入卢浮。
画的主题好似个寓言,一队天使抬着“死去的爱”去往前方的狄安娜神庙,后面跟随着昴星团的诗人们。可能是暗指前面提到的1566年死去的亨利二世的情妇黛安.德.普瓦捷
(Diane de Poitiers)。
图森特.迪布勒伊(Toussaint
Dubreuil,1561-1602),出生于巴黎,枫丹白露画派第二期画家。
《安杰丽卡和梅多罗》Angelica and Medoro
,尺寸:H.1.44 m. ;L.:2 m。
1951年进入卢浮宫。
画的情节取自16世纪最有名的史诗《疯狂的奥兰多》(又称《疯狂的罗兰》),作者是意大利诗人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Ludovico
Ariosto
(1474~1533),这篇史诗可以看做是中世纪著名史诗《罗兰之歌》的后序演绎。依旧是描写查理大帝(查理曼)与撒拉森人的战争故事,不过《疯狂的奥兰多》更多地讲述人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画中的人物是亚洲公主安杰丽卡爱上地位卑微的撒拉森骑士梅多罗,这激起了同样深爱安杰丽卡的奥兰多(罗兰)的疯狂。
马丁.弗雷米奈(Martin
Fréminet,1567-1619),出生于巴黎, 枫丹白露画派第二期画家。
弗雷米奈在意大利学习期间,深受意大利艺术的感染,尤其是米开朗基罗对他的影响最大。1608年,他受亨利四世的委托为枫丹白露宫创作了大量的绘画,枫丹白露宫现还有他的壁画和天顶画。1615年他获得了皇家的奖励,圣米迦勒十字勋章。
《圣马丁的慈善》Charity
of St. Martin。
圣马丁是公元4世纪的基督教圣人,图尔大主教。出身于匈牙利,跟随罗马军官的父亲驻扎在高卢,在高卢时他曾遇到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他见到乞丐在严寒中瑟瑟发抖的样子,顿生怜悯之心,于是将他的斗篷用刀割下一半送给了那乞丐。当天晚上他就梦见耶稣来托梦,而耶稣身上穿着的正是白天他送给乞丐的斗篷。因为这个梦的缘故,马丁决意成为一名隐修士,并在高卢建立了第一座修道院,后被选为图尔的大主教。
画面中正是圣马丁将斗篷割下送给耶稣装扮的乞丐,而后面的建筑却是画家崇拜的大师米开朗基罗为卡比托利欧山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