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名画《贺拉斯的誓言》《萨宾女人的调停》(路易.大卫)

标签:
罗马王政《贺拉斯的誓言》新古典主义路易大卫萨宾女人 |
分类: 卢浮宫及大英博物馆 |
《贺拉斯的誓言》(The Oath of
the Horatii)是路易.大卫早期的成名大作之一。


下面的都是罗马男人和萨宾女人的孩子们,表情惊恐。

罗马国王年轻的罗慕路斯,左手的盾牌上还有罗马与母狼的标志,右手中准备刺向萨宾国王的标枪突然犹豫了。

萨宾国王提图斯.塔提乌斯。

其他的萨宾女人。

尺寸:H. 3.30 m; W. 4.25
m。年代1784-1786。
1774年,大卫获得了罗马奖,允许他以法国公派罗马的学生身份继续在罗马学习五年。当他回到巴黎后,举办了作品展,大获成功,国王路易十六准许他住在卢浮宫,这是许多艺术家渴望的一份古老的荣誉。1784年路易十六委托他创作了这幅《贺拉斯的誓言》。比较有意思的是,国王和贵族认为这幅画体现了对国家和国王的忠诚,教会认为这幅画表现的是对国王和上帝的忠诚。不久发生了法国大革命,革命者又将这幅作品看做是对革命的忠诚和不惧生死,所以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故事背景:
据罗马史学家李维的罗马建城史,罗马王政时期第三任国王图路斯·荷提里乌斯(Tullus
Hostilius,673-642
BC)与邻国阿尔巴隆加(其实是罗马人祖居地)发生领土争执,此时的罗马比阿尔巴隆加实力还要弱些,因此国王图路斯建议双方各出三兄弟通过决斗以分胜负。阿尔巴隆加国王同意了。罗马派出贺拉斯(Horatii)家族三兄弟挑战阿尔巴隆加的库利亚提(Curiatii)家族的三兄弟。结果最后一位活下来的是贺拉斯家的一位,阿尔巴隆加国王不遵守诺言,出兵罗马,结果是罗马胜利,阿尔巴隆加国王被杀,其臣民成为罗马人。后来的尤里乌斯.凯撒就是阿尔巴隆加人的后裔。
从构图上看,三兄弟、父亲和女人们分别在三个门洞内,使画面达到一种平衡。

父亲身后的几个女人和孩子,此时都在哭泣和难过。最右边穿白色衣裙的女子是贺拉斯兄弟的妹妹,但已经和库利亚提家族三兄弟中的一个订了婚;中间棕色衣服的女子是贺拉斯家三兄弟中一位的妻子,也是库利亚提家兄弟的妹妹。也就是说无论决斗结果如何,她们都将失去兄弟或丈夫。他们的两个孩子似乎还不明白即将发生什么。
《萨宾女人的调停》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年代:1799,H. 3.85 m; W. 5.22
m

父亲身后的几个女人和孩子,此时都在哭泣和难过。最右边穿白色衣裙的女子是贺拉斯兄弟的妹妹,但已经和库利亚提家族三兄弟中的一个订了婚;中间棕色衣服的女子是贺拉斯家三兄弟中一位的妻子,也是库利亚提家兄弟的妹妹。也就是说无论决斗结果如何,她们都将失去兄弟或丈夫。他们的两个孩子似乎还不明白即将发生什么。

故事背景:
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国,第一任国王是年仅18岁的罗慕路斯(母狼养育的两个男孩之一)。由于是拉丁移民,国民中多是年轻的男性单身。于是罗慕路斯设计以举行祭典的名义邀请临近的萨宾国民前来参加(除了萨宾,还有其他一些部族),因为是祭祀日不能战争,所以萨宾人也没有防备,活动中罗马男人在罗慕路斯的带领下突然将萨宾的女人抢走(卢浮宫中还有一幅普桑的名画《抢夺萨宾女人》,随后介绍)。猝不及防的萨宾人只有赶快逃走。这些被抢的萨宾女人都成为了罗马男人们的妻子,并生下了孩子。后来的几年,萨宾人不断前来攻击罗马想讨回他们的姐妹,但这时他们的姐妹都已成为罗马人的妻子和母亲,这些女人带着孩子冲出来调停争斗,因为谁胜谁负她们都将失去丈夫或父兄。于是罗马和萨宾化干戈为玉帛,合并为一个国家,享受罗马公民的待遇。

中间的女人是被罗慕路斯(Romulus)抢走的萨宾妻子,萨宾国王提图斯.塔提乌斯(Titus
Tatius)的女儿赫西莉亚(Hersilia)。

下面的都是罗马男人和萨宾女人的孩子们,表情惊恐。

罗马国王年轻的罗慕路斯,左手的盾牌上还有罗马与母狼的标志,右手中准备刺向萨宾国王的标枪突然犹豫了。

萨宾国王提图斯.塔提乌斯。

其他的萨宾女人。

创作背景:
1794年发生了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下台(后被砍路易十六的断头台砍头),大卫被当做雅各宾派也入了狱。已经疏远他的妻子去狱中探望了他,使大卫产生了一个灵感,他想创作一幅画,用爱来超越冲突和仇恨,因为当时不断流血的法国大革命环境下,亟需使法国人民放下仇恨重新团结。于是大卫用了约四年(1796-99)的时间创作了这幅作品。
画家简介: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法国著名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大卫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6岁时考入皇家绘画雕塑院学习,因为连续三年在比赛中没有取上名次,几乎要自杀,直到1774年获罗马奖,1775年前往意大利研究艺术,受古罗马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影响,对古典主义发生兴趣,1780年回国,1784年成为皇家艺术院院士,当年又去罗马,创作了《荷拉斯兄弟之誓》,使他一举成名,这幅作品的古典英雄主义主题、庄重的色彩和严谨的构图使其成为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作。
1789年创作了《处决自己儿子的布鲁图斯》,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在公众中产生巨大的反响。1792年他被选为国民公会的代表,成为公共教育委员会和艺术委员会的委员,他为大革命时期法国博物馆的建设和卢浮宫的保护与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成为法国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793年他创作了《马拉之死》,描绘马拉在浴室被暗杀的场景,他被指定为公安委员会的委员,追随罗伯斯比尔,因此在1794年热月政变后,作为雅各宾派的负责人之一而被捕。在狱中,他透过窗口看风景,画出了《卢森堡花园景色》。由于他的学生们奔走营救,到年底获释。
获释后他主要从事教学和肖像画的创作,教出许多欧洲后来著名的画家,如安格尔、杰利柯、格罗等。
1797年拿破仑掌权,重新起用他,他成为拿破仑一世的首席宫廷画师,为拿破仑创作了许多大型歌颂作品:《加冕仪式》、《授旗式》、《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等。
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波旁王朝复辟,他逃亡到比利时和荷兰依附他的学生,在布鲁塞尔以创作肖像画和风景画为生,他在布鲁塞尔时创作兴趣又回到古希腊和罗马的题材上,1825年在布鲁塞尔去世,安葬在布鲁塞尔艾弗尔公墓,他的心脏单独运回巴黎,埋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
注:本博客所有文章中图片皆为本人2012和2013年两次摄于卢浮宫,所有文字均系本人翻译整理(本人英语一般,法语更是不懂,所以整理很慢也很辛苦)。近来发现有所谓艺术网站完全照搬图片(涂改水印)或文字且不注明出处。作为推广普及绘画艺术和常识的行为,即使是完全抄袭本人的博文,我想也算是一件“善举”吧,本人不会追究,但望尽量注明出处,算是对别人劳动的小小尊重,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再者,由于本人是业余历史爱好者,文字多侧重于历史和宗教而疏于艺术,且难免有错误理解或笔误,引用还要谨慎为好,以免误人。
前一篇:雅法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