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墙(西墙)


标签:
西墙哭墙圣殿山第二圣殿阿克萨清真寺 |
分类: 2014以、约、巴 |
我们从耶路撒冷老城内前往哭墙,先在临近哭墙的高处看圣殿山。这篇博文对我来说比较不好写,因为要理清的东西比较多。有几个概念先铺垫一下吧。

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也称岩石圆顶清真寺。也是由倭玛亚哈里发阿卜杜拉.马利克建于687-690年,691-692年完工。寺内圆顶下方有块岩石,据说上面的马蹄印就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时神马(神兽)留下的,穆罕默德还曾将神马拴在过西墙,因此西墙对穆斯林来说也是圣地。其实当初建寺还有个重要原因,麦加控制在马利克的死对头(伊本.左拜耳)手中,新寺可以将朝觐麦加的信众吸引到耶路撒冷。而且马利克常驻耶路撒冷,即使首都在大马士革。

圆顶清真寺的金色大圆顶,没有来过的人很容易与阿克萨清真寺混淆。两座清真寺同在一个院子里,非穆斯林是不容易进入的。而且两座清真寺都是在以色列控制下。有点类似于阿拉伯人的飞地。也有人说以色列故意用圆顶清真寺的照片来混淆阿克萨清真寺,是为了造成阿克萨清真寺没有被破坏的对外印象。

圆顶清真寺旁边的唤礼塔

这就是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阿克萨在阿拉伯语是遥远的意思,所以又称“远寺”,据《古兰经》,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天使(加百利)的引导下,乘神马布拉克(怪兽)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神马在一块岩石上一蹬飞天,在天上穆罕默德见到了穆萨(摩西)并游览了天堂和火狱后连夜又回到了麦加,即传说中的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公元637/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就在圣殿山上修建了一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由阿卜杜拉.马利克的继承者建成于710年。因为耶路撒冷距离麦加非常遥远,所以称远寺。这里对全世界的穆斯林来说是仅次于沙特的麦加和麦地那的伊斯兰教第三圣地。如果有人疑问为什么穆罕默德要跑这么远的路到耶路撒冷呢,因为伊斯兰教也源于犹太教(准确地说应该是源于基督教),而耶路撒冷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西墙得名是因为在第二圣殿的西侧,前面说过,公元70年提图斯摧毁了犹太人第二圣殿后,只留下了这段圣殿西面围墙的一段墙基,也许是罗马人给犹太人留下的警示物吧。当犹太人的圣殿被摧毁后,这点残墙就成为一千多年来犹太人心中的圣殿了。136年,犹太人驱逐到世界各地后,无时无刻不想回到这个地方,但他们被禁止进入耶路撒冷,后来2-3世纪的罗马皇帝允许少数的犹太人前往橄榄山和圣殿山朝拜,4世纪随着罗马帝国逐渐基督教化,居士坦丁大帝曾许可犹太人一年一次前往耶路撒冷。公元425年,加利利的犹太人曾写信给拜占庭皇后埃利亚.欧多西亚(狄奥多西二世的皇后)请求允许他们前往圣殿遗址祭拜,得到了许可后有少数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定居。中世纪,耶路撒冷成为基督徒、穆斯林血腥争夺的圣地,犹太人也不断地跟着受牵连甚至被杀戮。16世纪奥斯曼帝国从马穆鲁克人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塞利姆一世(苏莱曼一世的父亲)对犹太人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允许数千从西班牙驱逐的犹太难民定居耶路撒冷。苏莱曼大帝(苏莱曼一世,1494-1566,在位近46年,与西班牙查理五世、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英王亨利八世为同时代名君)在重修耶路撒冷老城城墙的时候,在废墟中发现了西墙,苏莱曼大帝特许犹太人在西墙祭拜,并安排皇家建筑师为他们修建了祈祷室,苏莱曼大帝宠幸的一位御医就是犹太人。随后一两百年间的奥斯曼帕夏(总督)对祭拜有些限制或者收费,但也并没有禁止犹太人前来西墙。到19世纪初,西墙附近有很多建筑(12世纪萨拉丁的孙子始建,后称摩洛哥区)以及祭拜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西墙前面大约三四米宽的通道变得混乱和拥挤不堪,犹太人甚至被禁止摆放长凳或椅子和烛台。于是有些犹太人计划将西墙前面的一大片地买下来但都没有实现。奥斯曼土耳其一战失败后,耶路撒冷由英国托管,犹太人打算出资买下西墙前面的计划又遭到穆斯林的强烈反对而再次落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和英国当局的冲突也日益加剧。



十八、十九世纪时的西墙。

现在西墙前

第二圣殿的复原图

犹太人的圣经《希伯来圣经》,大致与基督教的旧约一致,但听说犹太教也有不同的宗派,有的宗派只认旧约的前五经,即《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现在看到的地上部分大概有19米高,而地下部分还有大约13米。

下面大约七层的大型墙砖是希律王时期的,中间比较整齐但较大块的是倭马亚王朝时期的(8世纪),再往上面比较小块的墙砖是16世纪奥斯曼时期补建的。

下方拱形门洞内就是男人们的休息区,里面也还有墙砖,但我没来得及进去。拱门叫做威尔逊(19世纪英国驻巴勒斯坦军官,地理学者)拱门,关于年代说法不一,有说是希律王时代的,有说是倭马亚时代的。

距今有两千多年希律王时代的大块石灰岩墙砖,每块都有几吨重。


大致能看出希律王与倭马亚时期墙砖的分别。

他们诵读经文或向上帝哭诉犹太人上千年来的悲苦境遇,所以西墙又称作“哭墙”。

从着装看,一身黑衣黑帽的是守教的传统犹太人,穿着普通只戴个小帽的是世俗犹太人(当然还有些游客)。据说守教犹太人坚守600多条犹太教戒律并过着清苦的生活。我想也许正是这些甘于清贫的虔诚者才使得犹太教得以传承几千年,也使这个小民族能够在历尽无数灾难后依然生存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砖缝中塞的是犹太人写给上帝的话。




虽然绝大多数以色列犹太人对西墙有着深深的情感,他们坚决反对放弃对西墙的所有权,但在犹太教中的某些极端正统派看来,反而并不看重西墙,他们认为西墙不过是邪恶的希律王留下的一堆石头,而祭拜西墙的传统也不过三百来年。
公元前1000年左右(说法不一,大致年代)大卫统一了犹太人的十二个部族,建立了犹太人的第一个王国,大卫也成为了首位统一的犹太国王,并建都耶路撒冷(大卫城)。大卫为了感激上帝耶和华对犹太人的帮助,就想为上帝修建一座圣殿,上帝指示大卫因为刚刚建国不要急于修建圣殿,让大卫的子孙去修。大卫死后,他的儿子所罗门继位,所罗门按照大卫的遗愿为上帝修建了一座圣殿(旧约列王记),将犹太人的约柜(Ark,供奉摩西十诫的石板,上帝与犹太人的约定)从锡安移到了这里,这就是犹太人的第一圣殿(first
temple),这大概是公元前967年的事。
所罗门死后,国家又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和南方的犹太(或称犹大国)两个国家。
公元前722年,亚述灭了以色列。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国(即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新巴比伦王国,又称迦勒底王国)攻陷耶路撒冷,摧毁了第一圣殿(约柜从此消失),灭了犹太国,并将全体国民掠去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圣经旧约》大概就是犹太人在那个时候在巴比伦开始写成文字的。
公元前539年,波斯灭了新巴比伦,居鲁士大帝(旧约以斯拉记称波斯王塞鲁士)开恩允许犹太人重返耶路撒冷(以斯拉记中记载不到5万多人),在所罗巴伯的带领下于
公元前516年重建成了圣殿,史称“第二圣殿”,据说万王之王的大流士对第二圣殿的重建还给与了资助。公元前2世纪塞琉古王朝统治期间,因反抗希腊化还爆发了起义(光明节的由来),在圣殿发生过很多奇迹。
到了公元前19年,大希律王又将第二圣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修和扩建(当时的大希律王与罗马帝国的关系还不错,所以第二圣殿也称希律王圣殿)。耶稣小的时候常跟随父母到圣殿献祭,耶稣成人后,还将圣殿内的商贩轰出圣殿。到了公元66年(尼禄时期),犹太人发生了反罗马的第一次暴乱,尼禄派苇斯巴芗去镇压,后来尼禄被刺,苇斯巴芗赶回罗马当皇帝。
公元70年罗马皇帝苇斯巴芗派他的儿子提图斯镇压了犹太人的起义,掠走大批犹太工匠去了罗马修建斗兽场等建筑,并且摧毁了第二圣殿。罗马的提图斯凯旋门就是为纪念此次战争而建,上面的雕刻记载了从圣殿掠去的圣物。从此犹太人的圣殿就没有再建起来过,公元132年犹太人再次爆发起义,到136年,哈德良皇帝镇压了起义,屠杀了50多万犹太人,幸存的犹太人则逃离家园流落到世界各地长达一千八百年。
圣殿所在的小山丘被称作圣殿山(Temple
Mount),犹太人认为他们的祖先亚伯拉罕要杀儿子以撒献祭给耶和华的摩利亚山(创世纪22:2)就是这里。这里不仅是犹太教的圣地,同时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穆斯林认为这里是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伊斯兰教第三圣地。
公元637/638年,穆斯林攻占了耶路撒冷,先后在圣殿山上修建了两座清真寺,岩石圆顶清真寺(下图左)和阿克萨清真寺(下图右)。而哭墙就成了两座清真寺的外墙。
哭墙(Wailing
Wall)也称西墙(Western Wall或West
Wall),就是第二圣殿被毁后的一段残留的墙基。如果没来过耶路撒冷又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话,提到耶路撒冷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基督教的圣地,但对于犹太民族来说,唯有哭墙和圣殿山才是他们的圣地。

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也称岩石圆顶清真寺。也是由倭玛亚哈里发阿卜杜拉.马利克建于687-690年,691-692年完工。寺内圆顶下方有块岩石,据说上面的马蹄印就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时神马(神兽)留下的,穆罕默德还曾将神马拴在过西墙,因此西墙对穆斯林来说也是圣地。其实当初建寺还有个重要原因,麦加控制在马利克的死对头(伊本.左拜耳)手中,新寺可以将朝觐麦加的信众吸引到耶路撒冷。而且马利克常驻耶路撒冷,即使首都在大马士革。
十字军期间,圣殿骑士团因相信这里就是所罗门神殿的遗址故将总部设在这里。十字军还将阿克萨清真寺改作了教堂。奥斯曼时期又重修了这两座清真寺。

圆顶清真寺的金色大圆顶,没有来过的人很容易与阿克萨清真寺混淆。两座清真寺同在一个院子里,非穆斯林是不容易进入的。而且两座清真寺都是在以色列控制下。有点类似于阿拉伯人的飞地。也有人说以色列故意用圆顶清真寺的照片来混淆阿克萨清真寺,是为了造成阿克萨清真寺没有被破坏的对外印象。

圆顶清真寺旁边的唤礼塔

这就是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阿克萨在阿拉伯语是遥远的意思,所以又称“远寺”,据《古兰经》,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天使(加百利)的引导下,乘神马布拉克(怪兽)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神马在一块岩石上一蹬飞天,在天上穆罕默德见到了穆萨(摩西)并游览了天堂和火狱后连夜又回到了麦加,即传说中的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公元637/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就在圣殿山上修建了一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由阿卜杜拉.马利克的继承者建成于710年。因为耶路撒冷距离麦加非常遥远,所以称远寺。这里对全世界的穆斯林来说是仅次于沙特的麦加和麦地那的伊斯兰教第三圣地。如果有人疑问为什么穆罕默德要跑这么远的路到耶路撒冷呢,因为伊斯兰教也源于犹太教(准确地说应该是源于基督教),而耶路撒冷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圣殿山的围墙,不知是什么年代修建的。

不远处就是耶路撒冷老城的城墙。

我们先在高处远望西墙。


现在我们来到西墙前面的一个广场,准备进入西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五十多米的西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里主要是犹太人来祈祷朝拜的地方,而西墙是指包含当年第二圣殿所留下的所有地下以及地上其他部分。目前露在外面的有80米,被其他建筑包围起来的大约还有400米长,加起来有约488米。且地下部分也有很多。

从我站的位置看,左边是男人区,右边是女人区,男人区不仅比女人区大很多,而且还有休息区,冬天还有暖气,看来犹太人还是有些重男轻女。

在外面看男人区。

女人区。1928年英国托管当局因为禁止使用分隔男女的屏风还引发了严重的骚乱。

现在进入西墙,上面的提示参观者要注意着装和行为,不要冒犯神灵和打扰其他祈祷者。所有人都要带帽子,入口处有简易的小白帽,因为犹太人认为不能将头顶直接对着上帝。

不远处就是耶路撒冷老城的城墙。

我们先在高处远望西墙。


现在我们来到西墙前面的一个广场,准备进入西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五十多米的西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里主要是犹太人来祈祷朝拜的地方,而西墙是指包含当年第二圣殿所留下的所有地下以及地上其他部分。目前露在外面的有80米,被其他建筑包围起来的大约还有400米长,加起来有约488米。且地下部分也有很多。

从我站的位置看,左边是男人区,右边是女人区,男人区不仅比女人区大很多,而且还有休息区,冬天还有暖气,看来犹太人还是有些重男轻女。

在外面看男人区。

女人区。1928年英国托管当局因为禁止使用分隔男女的屏风还引发了严重的骚乱。

现在进入西墙,上面的提示参观者要注意着装和行为,不要冒犯神灵和打扰其他祈祷者。所有人都要带帽子,入口处有简易的小白帽,因为犹太人认为不能将头顶直接对着上帝。

西墙得名是因为在第二圣殿的西侧,前面说过,公元70年提图斯摧毁了犹太人第二圣殿后,只留下了这段圣殿西面围墙的一段墙基,也许是罗马人给犹太人留下的警示物吧。当犹太人的圣殿被摧毁后,这点残墙就成为一千多年来犹太人心中的圣殿了。136年,犹太人驱逐到世界各地后,无时无刻不想回到这个地方,但他们被禁止进入耶路撒冷,后来2-3世纪的罗马皇帝允许少数的犹太人前往橄榄山和圣殿山朝拜,4世纪随着罗马帝国逐渐基督教化,居士坦丁大帝曾许可犹太人一年一次前往耶路撒冷。公元425年,加利利的犹太人曾写信给拜占庭皇后埃利亚.欧多西亚(狄奥多西二世的皇后)请求允许他们前往圣殿遗址祭拜,得到了许可后有少数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定居。中世纪,耶路撒冷成为基督徒、穆斯林血腥争夺的圣地,犹太人也不断地跟着受牵连甚至被杀戮。16世纪奥斯曼帝国从马穆鲁克人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塞利姆一世(苏莱曼一世的父亲)对犹太人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允许数千从西班牙驱逐的犹太难民定居耶路撒冷。苏莱曼大帝(苏莱曼一世,1494-1566,在位近46年,与西班牙查理五世、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英王亨利八世为同时代名君)在重修耶路撒冷老城城墙的时候,在废墟中发现了西墙,苏莱曼大帝特许犹太人在西墙祭拜,并安排皇家建筑师为他们修建了祈祷室,苏莱曼大帝宠幸的一位御医就是犹太人。随后一两百年间的奥斯曼帕夏(总督)对祭拜有些限制或者收费,但也并没有禁止犹太人前来西墙。到19世纪初,西墙附近有很多建筑(12世纪萨拉丁的孙子始建,后称摩洛哥区)以及祭拜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西墙前面大约三四米宽的通道变得混乱和拥挤不堪,犹太人甚至被禁止摆放长凳或椅子和烛台。于是有些犹太人计划将西墙前面的一大片地买下来但都没有实现。奥斯曼土耳其一战失败后,耶路撒冷由英国托管,犹太人打算出资买下西墙前面的计划又遭到穆斯林的强烈反对而再次落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和英国当局的冲突也日益加剧。
1948年阿以战争后,西墙连同耶路撒冷老城一起被约旦占领,此后的19年间以色列人无法靠近西墙,他们只能在以色列控制区内最靠近西墙,锡安山上的一个地方代替西墙来朝拜(我们后来去过)。1967年6月5日“六日战争”胜利后,以色列重新夺回西墙,并在三天内将西墙前面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摩洛哥区夷为平地,建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广场。不过拆除建筑过程中造成了人员死亡和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



十八、十九世纪时的西墙。

现在西墙前

第二圣殿的复原图

犹太人的圣经《希伯来圣经》,大致与基督教的旧约一致,但听说犹太教也有不同的宗派,有的宗派只认旧约的前五经,即《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现在看到的地上部分大概有19米高,而地下部分还有大约13米。

下面大约七层的大型墙砖是希律王时期的,中间比较整齐但较大块的是倭马亚王朝时期的(8世纪),再往上面比较小块的墙砖是16世纪奥斯曼时期补建的。

下方拱形门洞内就是男人们的休息区,里面也还有墙砖,但我没来得及进去。拱门叫做威尔逊(19世纪英国驻巴勒斯坦军官,地理学者)拱门,关于年代说法不一,有说是希律王时代的,有说是倭马亚时代的。

距今有两千多年希律王时代的大块石灰岩墙砖,每块都有几吨重。


大致能看出希律王与倭马亚时期墙砖的分别。

他们诵读经文或向上帝哭诉犹太人上千年来的悲苦境遇,所以西墙又称作“哭墙”。

从着装看,一身黑衣黑帽的是守教的传统犹太人,穿着普通只戴个小帽的是世俗犹太人(当然还有些游客)。据说守教犹太人坚守600多条犹太教戒律并过着清苦的生活。我想也许正是这些甘于清贫的虔诚者才使得犹太教得以传承几千年,也使这个小民族能够在历尽无数灾难后依然生存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砖缝中塞的是犹太人写给上帝的话。




虽然绝大多数以色列犹太人对西墙有着深深的情感,他们坚决反对放弃对西墙的所有权,但在犹太教中的某些极端正统派看来,反而并不看重西墙,他们认为西墙不过是邪恶的希律王留下的一堆石头,而祭拜西墙的传统也不过三百来年。
前一篇:死海
后一篇: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