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浮宫名画《希阿岛的屠杀》_德拉克洛瓦

(2013-06-24 10:58:59)
标签:

希阿岛的屠杀

希俄斯岛的大屠杀

德拉克洛瓦

chios

奥斯曼土耳其

分类: 卢浮宫及大英博物馆
《希阿岛的屠杀》也称《希俄斯岛的大屠杀》Massacres at Chios; Greek Families Awaiting Death or Slavery,1824年沙龙展,大型画的尺寸H. 4.19 m; W. 3.54 m。这幅画是德拉克洛瓦的第二幅重要作品。
故事背景:
18-19世纪,奥斯曼帝国日趋衰落,与奥地利、俄国等欧洲诸国不断开战,帝国内很多行省纷纷寻求独立,如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和中东地区的埃及、叙利亚等国。1821年希腊开始独立起义,奥斯曼苏丹已无力镇压,只好派野心勃勃的埃及帕夏默罕默德.阿里去希腊镇压。1822年3月,数百名希腊武装起义人员从邻近的萨摩斯岛来到希俄斯岛,他们随即开始攻击岛上的土耳其人,并把他们赶到一个城堡内,当时岛上的居民只有少数参加了起义,大多数人没有参加或者不主张武力暴动,因为他们知道这里离土耳其实在是太近了,看看下面的地图,希俄斯岛距离土耳其的伊兹密尔比希腊的雅典要近得多,而且离最近的土耳其陆地也就6-7公里。
卢浮宫名画《希阿岛的屠杀》_德拉克洛瓦
居民担心遭到奥斯曼土耳其军的报复。果然,3月22日奥斯曼援军就到了(因为离土耳其近,估计这些军队应该不属于阿里帕夏的军队),他们不顾只有少数岛民参与起义的事实,一上来就先对岛上居民洗劫,后来的4个月内,陆续有4万土耳其军登岛,他们得到的命令除了放火烧岛以外,凡3岁以内幼儿、12岁以上男人、40岁以上女人全部杀死,除非他们改信伊斯兰教。当时岛上有居民12万,事后估计也就剩2000余人了。其中2万多人逃走(1万多人散布在欧洲,被称为“希俄斯的犹太人”),被屠杀的人数有两种说法,一说2万多人,一说5万多人,其余都成为奴隶。这个历史悠久的小岛直到现在也没再兴盛起来(现属希腊)。经过1821-1829的希腊独立战争,1830年奥斯曼承认了希腊的独立。
当此事件被传到欧洲时,引起极大的公愤,德拉克洛瓦于1823年5月创作了这幅作品,当作品在1824年的沙龙展上展出时,在得到无数的关注时,也遭到一些非议,因为明快的色彩,没有突出的人物和中心,大胆的线条和含糊的内容,死亡及荒凉的场景,使此画在当时古典主义正兴的风格有些显得另类(也就是说在多数人看来绘画不该表现这类的题材)。
卢浮宫名画《希阿岛的屠杀》_德拉克洛瓦
地上的人要么濒临垂死,要么已经死亡,或者等待被抓去做奴隶,所有活着的人眼神都是无能为力的。婴儿趴在死去的母亲身上。
卢浮宫名画《希阿岛的屠杀》_德拉克洛瓦
一个女子被捆绑在奥斯曼骑兵(也许是军官)的马上,扭曲的身体向上挣扎着。在当时,灾难画的模式是要有一位英雄式的人物来平衡残酷的场景,而这幅画中除了这位威武的奥斯曼骑兵,所有人都被刻画成无助的、卑弱的,所以当时有人说画家是同情野蛮残忍的杀戮者。
卢浮宫名画《希阿岛的屠杀》_德拉克洛瓦
再后面的背景是远处杀戮和焚烧的场景,远处的海边和零散的民居。
卢浮宫名画《希阿岛的屠杀》_德拉克洛瓦
两个明亮的金字塔构图的中间是阴暗的,可能是受了他的法国伙伴(同在盖兰画室学习)杰里科的《梅杜莎之筏》的影响。前面密集的人物排列与后景开阔的空间行成较大的反差对比。
卢浮宫名画《希阿岛的屠杀》_德拉克洛瓦
1824年8月份巴黎卢浮宫沙龙展时,这幅画与安格尔的《路易十三的宣誓》放在同一个房间,当时安格尔的名气要远远大于刚出道的德拉克洛瓦,这两种风格完全迥异,反差巨大的画放在一起,更容易激起较大的争论。著名作家大仲马说,这幅画前面总是有一群群的人在激烈地讨论着。连一直欣赏德拉克洛瓦的格罗男爵也说此画是“绘画的屠杀”(the massacre of painting)。安格尔则形容是现代艺术的“发烧和抽风”(fever and epilepsy)。不过最终此画还是被法国政府以6000法郎收购,并赠送给卢浮宫。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的争执反应了新浪漫主义对传统正统的古典主义的冲击。
卢浮宫名画《希阿岛的屠杀》_德拉克洛瓦
注:本博客所有文章中图片皆为本人2012和2013年两次摄于卢浮宫,所有文字均系本人翻译整理(本人英语一般,法语更是不懂,所以整理很慢也很辛苦)。近来发现有所谓艺术网站完全照搬图片(涂改水印)或文字且不注明出处。作为推广普及绘画艺术和常识的行为,即使是完全抄袭本人的博文,我想也算是一件“善举”吧,本人不会追究,但望尽量注明出处,算是对别人劳动的小小尊重,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再者,由于本人是业余历史爱好者,文字多侧重于历史和宗教而疏于艺术,且难免有错误理解或笔误,引用还要谨慎为好,以免误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