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名画(柯勒乔2幅)

标签:
圣凯瑟琳的神秘婚姻mysticcatherine安东尼奥.阿莱格里柯勒乔 |
分类: 卢浮宫及大英博物馆 |
《维纳斯、丘比特和萨梯》Venus and Cupid with
a Satyr, 之前曾被误认为《朱庇特和安提俄珀,Jupiter and Antiope》,尺寸:H 1.88 m; W 1.25
m。
这是一组希腊神话中有关丘比特、维纳斯、墨丘利的绘画中的一幅,主题是描写爱在天堂(或丘比特的教育)。其他的现存在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只此一幅在卢浮宫。画中维纳斯和她的儿子丘比特在熟睡,好色之徒萨梯(希腊神话中的森林之神、好色之徒、人身羊腿)在骚扰他们。
《圣凯瑟琳的神秘婚姻》Mystic Marriage of Saint Catherine
with Saint Sebastian年代:1526-27年左右,尺寸:H. 1.05 m; W. 1.02 m
关于这幅画的历史,意大利著名画家、建筑师、艺术史学家瓦萨里(首次提出“文艺复兴”这个词)曾介绍过,最开始是画家为他的朋友,摩纳德的Francesco
Grillenzoni医生所作,1582年被红衣主教Luigi
d'Este买下,送给斯福尔扎家族(我们在米兰去过的斯福尔扎古堡主人)的Catarina
Nobili(圣菲奥拉的女伯爵,教皇尤里乌斯三世的侄孙女)直到1595。1614年画到了罗马,由圣菲奥拉的斯福尔扎红衣主教继承,随后又由Scipione
Borghese红衣主教(艺术品收藏及赞助人)获得,再后来到了红衣主教Antonio
Barberini手里,并由他于1650年送给了马萨林(路易十四的宰相,枢机主教即红衣主教),1661年路易十四用了15000里弗尔(当时的法国货币)从马萨林后裔手中买下。
这幅画明显受到达芬奇的影响,主要在嘴唇、手、人物容貌上。这幅画也被后人大量的模仿复制过。
对于这幅画的理解,我确实比其他画费了好大的气力,先搞清画中的人物,左边是抱着婴儿耶稣的圣母,右边手中拿着几支箭的是圣塞巴斯蒂安(基督教殉道者,被戴克里先皇帝杀害)。
圣凯瑟琳,又称圣加大肋纳,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全名亚力山卓的圣凯瑟琳。地位很高的基督教殉道者,基督教十四救难圣人之一,圣女贞德曾多次称圣凯瑟琳对她显灵。她还是车轮和纺织的保护者。
据传说:公元287年生于罗马帝国埃及亚力山卓,其父亲是亚力山卓的统治者Costus,她过人的才智和勤勉的学习,使她在艺术、科学和哲学等方面都非常有造诣,她决定终身童贞,并宣称,她只能嫁给容貌、智慧、财富和尊贵都超过她的人(预示了她与基督的“神秘婚姻”),14岁时圣凯瑟琳皈依了基督教,并面见罗马皇帝马克森提乌斯,指出他残酷迫害基督徒的错误,皇帝派了很多位哲学家和演说家与她辩论,结果反都被她劝说皈依了基督教,于是皇帝把她关进监狱,包括皇后等200多人去监狱看她,也被她劝说皈依了基督教,皇帝也曾像这位美丽聪慧的公主求婚,但被拒绝,并说她的配偶是基督耶稣,只有基督耶稣才能得到她的童贞,于是震怒的皇帝下令将她判处磔刑(音哲,就是将人捆绑在大的车轮上,用棍棒慢慢打死,尸体任由猛禽叼食,其残忍程度类似我国的车裂和凌迟,这种刑罚一直到19世纪才停止使用),当圣凯瑟琳碰到车轮时,车轮竟然奇迹般碎裂了,最后只好将她砍头。她的遗体运到埃及的西奈山(Mount
Sinai,也是摩西十诫的圣地),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皇帝为她修建了圣凯瑟琳修道院(Saint Catherine's
Monastery,现为基督教的一个著名朝圣地,希望能有机会去埃及看看)。所以很多关于圣凯瑟琳题材的绘画都有个大的木制的车轮,也有很多研究认为这些都是传说,并没有有说服力的证据,关于她与耶稣基督神秘婚姻(或婚礼)的说法是在14世纪才出现。
圣凯瑟琳与耶稣基督神秘婚姻的题材在基督教中有两位,一是亚力山卓的凯瑟琳,还有一位是锡耶纳的凯瑟琳(1347–1380)(不在此处叙述了,从装束上基本可以分辨,锡耶纳的凯瑟琳多为黑白色相间的长袍)。
所谓的神秘婚姻,对于我们这些对基督教不是很了解的人还真有些不太好理解。
我理解大概的意思应该是一种纯粹精神上的一种“婚姻”,这些童贞女圣人通过在圣母玛利亚面前与婴儿耶稣的神秘婚礼而把自己奉献给基督。据基督教的百科全书介绍,这种婚礼“是一种纯粹精神奉献的符号,作为妻子应该分享她丈夫的生活”,并且“耶稣基督为了替人类赎罪,而承受苦难,作为他神秘的配偶也就能分担他所承受的苦难”。通常此类绘画的场景都是在怀抱婴儿耶稣的圣母玛利亚面前。
画中婴儿耶稣似乎在为圣凯瑟琳的无名指戴戒指,后面的背景是她被受刑遭受折磨的情景。
画家介绍:
安东尼奥.阿莱格里(Antonio ALLEGRI, known
as
CORREGGIO,1489-1534)因出生在意大利柯勒乔(科雷焦),所以别称为柯勒乔。意大利文艺复兴期帕尔马学校的重要画家,他使用动态及透视画法,成为16世纪著名的洛可可风格的画家。
以下摘自网络:
柯列乔早年学习乔尔乔内特有的情景交融的画法,后又研究过达·芬奇的朦胧明暗法。据说他曾经不辞辛劳地临摹数以百计的作品,终于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娇媚风格。
柯列乔善于用光和色表现主题,开创了文艺复兴以来不曾有过的新兴技法,尤其是用色一道,他走在了乔尔乔内之前。他的绘画,光影间富于变化,流丽间闪烁着温馨与祥和的观感;色泽丰富多彩、构图明快,与芬奇的朦胧的神秘相比,可称是在瑰丽用色上造成的神秘。
我们惊讶地发现他的许多作品的色彩,其明快的格调、鲜活的风格,绝对是文艺复兴时期首屈一指的;相比其他画家,柯列乔的画更能被今天的人以现代取向所接受。这些作品被看作是色彩画家对佛罗伦萨造型大师们的挑战书,从真正意义上宣告了绘画长河中另一主流-色彩派的开创。
柯列乔在女性的塑造上,别有心得。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女性许多都是"精力健旺"的圆润的"胖妞",柯列乔难能可贵地突破了这种样式,塑造了一大批既不同与拉斐尔的柔美、又不同于波提切利的妩媚的"美女"(《小爱神的教育》维纳斯自不必说,而战神玛尔斯竟"女性化"得象个女人;《阅读的玛达拉》)。
柯列乔的另一艺术成就是他创作了大量的、以希腊神话中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画作,并在艺术界开创了这一作风的先河。这批作品主要以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为中心,展现了他与众多人间女性的爱情悲欢。
柯列乔的作品备受18世纪"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推崇,对19世纪之后的"新古典派"、"象征派"绘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注:本博客所有文章中图片皆为本人2012和2013年两次摄于卢浮宫,所有文字均系本人翻译整理(本人英语一般,法语更是不懂,所以整理很慢也很辛苦)。近来发现有所谓艺术网站完全照搬图片(涂改水印)或文字且不注明出处。作为推广普及绘画艺术和常识的行为,即使是完全抄袭本人的博文,我想也算是一件“善举”吧,本人不会追究,但望尽量注明出处,算是对别人劳动的小小尊重,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再者,由于本人是业余历史爱好者,文字多侧重于历史和宗教而疏于艺术,且难免有错误理解或笔误,引用还要谨慎为好,以免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