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浮宫名画(阿尼巴尔·卡拉齐5幅)

(2013-04-08 17:43:37)
标签:

阿尼巴尔·卡拉齐

annibalecarracci

巴洛克画家

捕鱼

打猎

分类: 卢浮宫及大英博物馆

画家介绍:
阿尼巴尔·卡拉齐(Annibale Carracci, 1560年11月3日-1609年7月15日)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巴洛克画家。在卡拉齐兄弟中最为著名,成就也最为突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美术上,他推崇古典雕塑和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盛期文艺复兴大师。他最优秀的作品,是为罗马宏大的法尔耐塞宫(今法国驻意大利使馆)大厅绘制的大型装饰壁画。早年师从于兄长卢多维科学画,后来赴威尼斯和帕多瓦等地学习和研究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作品,逐渐显露了杰出的绘画才能,在他35岁时应诏赴罗马,他第一次为古罗马遗址的壮观所吸引,这在他终生艺术创作活动中都留下深刻的影响。在1597年为罗马法尔耐塞宫创作的以爱神为主的壁画,表现出当时提倡的“永远纪念性的大艺术作品”气势,因此他在罗马获得了“绘画复兴者”的崇高声誉。在他创作的壁画中有米开朗基罗和丁托雷托的宏大构图,有拉斐尔的造型,也有提香式大胆的色彩运用和肉体的表现。由此可见他是如何地崇拜文艺复兴大师们,表现出17世纪正统学院派画家对前辈大师们的丰富经验和高度技巧的继承。

阿尼巴尔·卡拉齐在继承中有自己的独创,他突破了大师们原有壁画的构图,巧妙地将独幅画形式置于其中,他的壁画重新恢复了欧洲纪念碑式的优秀传统,成为17世纪欧洲画家们的真正学院(即正道)。他还是欧洲古典风景画的奠基人。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极力实践,将“自然美”和“理想美”结合起来,并吸取了“古代人和拉斐尔艺术中最精美的成分”。
阿尼巴尔·卡拉齐长期在罗马工作,在他49岁时去那不勒斯,不幸在那里身染疟疾永远离开了艺术,根据他的遗愿,他被葬在罗马万神殿拉斐尔墓的附近。他的作品在分布在世界各大博物馆。
《捕鱼》Fishing,年代:1585–88,尺寸:H1.36 m; W2.55 m。这幅画和下面的《打猎》是一对画,据推断是用来装饰大门的上方。路易十四的收藏。

卢浮宫名画(阿尼巴尔·卡拉齐5幅)
《打猎》Hunting ,年代:1585–88 。尺寸:H1.36 m; W2.54 m,与上面的《捕鱼》是一起的。
卢浮宫名画(阿尼巴尔·卡拉齐5幅)
《马利亚的诞生》Birth of the Virgin ,年代1605–09。尺寸:H 2.79 m; W 1.59 m。这幅画是受摩纳德公爵的委托而作,但一直没交付,1628-1633年间挂在洛雷托教堂的小礼拜堂内,后被马赛克复制画取代,1797年卖到法国,1798进入卢浮宫。
卢浮宫名画(阿尼巴尔·卡拉齐5幅)
《哀悼基督》Pietà with Saint Francis and Saint Mary Magdalene,年代1602–07,尺寸:H2.77m*W1.86 m,大概是在1602年受一位红衣主教委托而作,1607年在一个罗马的教堂内的祭台。圣母抱着耶稣的尸体,抹大拉的玛利亚在右边,左边的是圣弗朗西斯也就是前面介绍过的圣方济。宗教画中这种看似有些穿越的很多。
卢浮宫名画(阿尼巴尔·卡拉齐5幅)
《圣母对路加和凯瑟琳显像》Apparition of the Virgin to Saint Luke and Saint Catherine, also known as The Virgin of Saint Luke,或称作《圣路加的圣母》。年代:1589-1592,尺寸:H4.01 m; W 2.26 m。
此画是受意大利北部雷焦艾米利亚大教堂的委托而作。画中的圣路加出现2次,一次是作为守护神出现在前景中左下方,一次是作为见证人在画的顶部带着他的福音书和公牛。
卢浮宫名画(阿尼巴尔·卡拉齐5幅)
圣路加是圣经新约《路加福音书》和《使徒行传》的作者,叙利亚省安提阿人,保罗传教时的同工,职业是医生。
圣凯瑟琳,又称圣加大肋纳,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全名亚力山卓的圣凯瑟琳。公元287年生于埃及亚力山卓,公元305年因阻止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迫害异教徒被砍头,砍头前曾被磔刑,但车轮碎裂。天主教十四救难圣人之一,圣女贞德曾多次称圣凯瑟琳对她显灵。她还是车轮和纺织的保护者。

 

本博客所有文章中图片皆为本人2012和2013年两次摄于卢浮宫,所有文字均系本人翻译整理(本人英语一般,法语更是不懂,所以整理很慢也很辛苦)。近来发现有所谓艺术网站完全照搬图片(涂改水印)或文字且不注明出处。作为推广普及绘画艺术和常识的行为,即使是完全抄袭本人的博文,我想也算是一件“善举”吧,本人不会追究,但望尽量注明出处,算是对别人劳动的小小尊重,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再者,由于本人是业余历史爱好者,文字多侧重于历史和宗教而疏于艺术,且难免有错误理解或笔误,引用还要谨慎为好,以免误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