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名画(乔瓦尼.贝利尼的作品3幅)

标签:
乔瓦尼.贝利尼威尼斯画派giovannibellini提香的老师文化 |
分类: 卢浮宫及大英博物馆 |
《1511年威尼斯代表团访问大马士革》Receiving a Venetian
Delegation at Damascus in
1511。 画的尺寸1.75m X
2.01m,创作时间16世纪早期,相当于当时的真实描述。
这幅画是15-16世纪早期贝利尼画室描写东方世界的代表作。它杰出和精准的细节,构成了一幅1511年大马士革的历史全景。背景中的倭马亚大清真寺(毁于1893年的大火)即倭马亚王朝(661-750年穆斯林世界的统治王朝)的哈里发兴起时的建筑。画的中央是威尼斯的一个代表团被介绍给镇上的马穆鲁克州长(坐在大门口并戴着六个凸起的头巾)。墙上的圆形装饰是埃及和叙利亚苏丹的徽章。这幅画也说明当时的威尼斯作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的至高地位。

戴黑帽子的6个人是威尼斯代表团,红衣服的是领队;戴着6个凸起帽子坐着的是接见他们的州长。

马蹄之间的墙上写着MDXI,代表1511年。拍的不是很清晰。

《耶稣受难》Crucifixion

《男人肖像》Portrait of a Man

作者简介:(编辑自网络)
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1430—1516)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威尼斯画派的主要奠基人是贝利尼家族父子三人,即父亲雅科布·贝利尼(1400~1470),其子贞提尔·贝利尼(1429~1507)和次子乔凡尼·乔凡尼,他们最初的艺术都从佛罗伦萨画派的作品中得到启迪。成就卓著者唯乔凡尼·贝利尼,德国文艺复兴大师丢勒称他为威尼斯最卓越的画家,也有人颂扬他可与达芬奇并驾齐驱。乔凡尼早期作品是模仿姐夫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因此风格相近,表现手法比较生硬。在15世纪50年代中,乔凡尼的艺术逐渐表现出明朗和宁静的境界。
贝利尼是威尼斯绘画派的创立人,并使威尼斯成为文艺复兴后期的中心。他创新了许多新的题材、在绘画形式和配色上带给大众新的感受,将文艺复兴的写实主义提升到另一个新的境界。
在贝里尼的早期画作中,他使用蛋彩画法,将朴素、死板风格的宗教感情和温和的人性做深度的结合。在他绘画生涯的初期,姐夫曼特尼亚给了他很深地影响,并且从他那里学到了如雕刻般的画像风格、对轮廓线条的感觉与掌握、和偶来的灵感创作。此外,贝利尼更在1470年间的作品向世人展现了他更宽广的绘画视野和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他的个人风格则成为文艺复兴后期中威尼斯绘画的基本特性。在1475年,贝里尼从佛兰德斯的油画中,领悟了使用“油性媒界”(Oil
Medium)的画法。此后他就它拿来代替蛋彩画法,这个改变使他在用色上能够呈现更深浓的颜色,而且他发现在描绘颜色、光、空气、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上,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使他后来的画作能够将固体和空间之间的区别加以模糊,空气成为两者之间的中介;表现轮廓的线条也就在他的画中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光和阴影的交替。
晚期的风格
贝里尼晚期的风格呈现在威尼斯圣扎卡里亚教堂的《圣母与圣徒》祭坛画上,这时他将颜料巧妙地运用在边缘和表面上,使人物、环境、光、和空气好像分不开似的。和从前的画作相比,他此时的作品带有些许的朦胧美。从《诸神之宴》(The
Feast of the
Gods)这幅晚期作品来看,虽然他是由提香策划的,但却由贝里尼完成,这证明他在80多岁时还深具灵活和创造力。
当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在贝里尼的生涯末期,他已成为当时最伟大的风景画画家之一。他的描绘户外光线的能力是如此高超、熟练,使得观赏者不仅能分辨出是哪个季节,甚至还可看出是哪个时辰。贝里尼一直活到能够亲眼目睹他所创立的画派在艺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他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其中乔尔乔内和提香甚至比他要有名。在1516年,贝里尼于威尼斯逝世。德国画家丢勒曾说:“他虽已老,但他仍是最好的画家。”在他发展成一位伟大艺术家的65年中,他把威尼斯的绘画由乡村落后的风格带到文艺复兴的前线,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
注:本博客所有文章中图片皆为本人2012和2013年两次摄于卢浮宫,所有文字均系本人翻译整理(本人英语一般,法语更是不懂,所以整理很慢也很辛苦)。近来发现有所谓艺术网站完全照搬图片(涂改水印)或文字且不注明出处。作为推广普及绘画艺术和常识的行为,即使是完全抄袭本人的博文,我想也算是一件“善举”吧,本人不会追究,但望尽量注明出处,算是对别人劳动的小小尊重,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再者,由于本人是业余历史爱好者,文字多侧重于历史和宗教而疏于艺术,且难免有错误理解或笔误,引用还要谨慎为好,以免误人。
后一篇:北京的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