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名画(弗拉·安杰利科的作品3幅)
标签:
安杰利科安哲里柯圣多米尼克圣科斯马斯圣多米安 |
分类: 卢浮宫及大英博物馆 |
《圣母加冕》,作者弗拉·安杰利科,或称圭多·迪彼得罗。创作于1430-1432年间,1812年进入卢浮宫。原位于佛罗伦萨费埃索女修院的祭坛上,作者后来成为这里的修道院长。

由于作者是多明我会成员,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有关多明我会创始人圣多米尼克的。画的下方就是生多米尼克的生平事迹。

从左到右,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梦;圣彼得和圣保罗向生多米尼克显像;Napoleon Orsini(意大利雇佣军将领)的复活;安葬基督。

从左到右:多米尼克的辩论和奇迹;天使给多米尼克和同伴们赐食;圣多米尼克的死亡。

基督受难,下面跪着的是圣多米尼克。(1880年进入卢浮宫)

这幅画是梅迪奇家族委托作者敬献给佛罗伦萨费埃索女修院saints Cosmos and Damian祭台的。这是一组画中的一幅,其他的分布在圣马可博物馆、慕尼黑、都柏林、华盛顿博物馆。
《圣科斯马斯和达米安的殉难》圣科斯马斯和达米安是一对双胞胎,都是医生,也是被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在今土耳其西里西亚双双砍头,之前被钉十字架,石头砸,射箭都不死。有些国家把双圣视为儿童的保护神。

作者简介(编辑自网络):
弗拉·安杰利科(安哲里柯,Fra Angelico,1387年-1455年),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家,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画家。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维基奥,1455年2月18日卒于罗马(葬于万神殿旁的密涅瓦教堂)。原名圭多·迪彼得罗(Guido di Pietro),约1420年左右进入修道院,取名菲耶索基的乔瓦尼(Giovanni da Fiesole),安杰利科(意为天使)是后人给他的美称。他为多明我修道会虔诚的成员,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佛罗伦萨工作。因为他只画宗教题材,故被称为“安杰利科兄弟”或者“弗拉·安杰利科”。他的绘画作品在简单而自然的构图中应用了透视画法(早期的绘画多没有透视效果)。
安杰利科在出家之前,他为教堂作画,出家后也以画著名。现存最早作品是1429年完成的祭坛画《圣彼得殉教》,风格比较保守。30年代以后,其作品迅速吸收了马萨乔的新风格以及透视画法等新技法,在僧侣的虔诚之外,又具有新时代气息。
安杰利科的代表作还有为科尔托纳的圣多米尼克教堂作的祭坛画《受胎告知》(约1436)、现藏于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博物馆的《从十字架上放下基督遗体》(约1436~1440)和他在圣马可修道院各僧房、楼梯过道等处的45幅壁画(1437~1450,他本人曾在此院供职,後任院长)。
这些作品的构图、透视及风景描绘都很有新意,人物则强调虔诚柔和的宗教感情,开创了佛罗伦萨画派中的抒情风格。安杰利科晚年被教皇延请至罗马作画,现梵蒂冈教皇宫的尼古五世礼拜堂尚存其壁画数幅。
安杰利科,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清高、虔敬的人,据说画画的时候,总是一面祈祷,一面作画。他又是非常谦逊的人,有一次罗马教皇说让他作主教,他说:“不,我虽然能够画个画什么的,但不能作主教,去管理僧侣们”,而加以拒绝。
据说安杰利科从小就喜欢树木、花和小鸟。他二十岁时进修道院作僧侣,当时的僧侣除了奉祀神以外,每个人还要作一种世俗人的工作,如农民、木匠、医生、学校的教员等等。因为安杰利科喜欢画画,当然选择了拿画笔的工作。众所周知,当时,印刷术还处于萌芽阶段,书籍都是手抄的。安杰利科担任写经文的工作。不仅仅写文句,而且还要在上面作精美的插面、装饰等;他一点也不嫌麻烦,长年累月地工作。但是,自从有一天出现天使的幻影以后,就画了许多天使的画。传说他有一次画天使,没画完就疲倦而睡着了。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真的天使,拿起安杰利科的画笔,把那幅画画完了。
安杰利科的画确实纯洁清高,又有点孩子气,使人看起来觉得非常美好优雅。只要看看《受胎告知》就可知道。即使看《圣母加冠》这样的大作,也仍然有这样的感受。
安杰利科的优美的画,是以前从未看到过的一种作品。在他的画中,有温柔的抒情,这也可以认为是文艺复兴期的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诚然,他画的题材,几乎都是有关宗教的。在这方面,似乎还没有摆脱中世纪的教会主义;因此,倒不如说在他的处理方法和画法中,感到一种崭新的精神。
安杰利科死于罗马并埋葬於S. Maria sopra Minerva教堂(万神殿边的密涅瓦教堂),墓碑迄今仍在。长久的被称为“beatoangelico”(神保佑的angelico),直至1984才经由梵谛冈正式的给予赐福。

作者简介(编辑自网络):
弗拉·安杰利科(安哲里柯,Fra Angelico,1387年-1455年),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家,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画家。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维基奥,1455年2月18日卒于罗马(葬于万神殿旁的密涅瓦教堂)。原名圭多·迪彼得罗(Guido di Pietro),约1420年左右进入修道院,取名菲耶索基的乔瓦尼(Giovanni da Fiesole),安杰利科(意为天使)是后人给他的美称。他为多明我修道会虔诚的成员,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佛罗伦萨工作。因为他只画宗教题材,故被称为“安杰利科兄弟”或者“弗拉·安杰利科”。他的绘画作品在简单而自然的构图中应用了透视画法(早期的绘画多没有透视效果)。
安杰利科在出家之前,他为教堂作画,出家后也以画著名。现存最早作品是1429年完成的祭坛画《圣彼得殉教》,风格比较保守。30年代以后,其作品迅速吸收了马萨乔的新风格以及透视画法等新技法,在僧侣的虔诚之外,又具有新时代气息。
安杰利科的代表作还有为科尔托纳的圣多米尼克教堂作的祭坛画《受胎告知》(约1436)、现藏于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博物馆的《从十字架上放下基督遗体》(约1436~1440)和他在圣马可修道院各僧房、楼梯过道等处的45幅壁画(1437~1450,他本人曾在此院供职,後任院长)。
这些作品的构图、透视及风景描绘都很有新意,人物则强调虔诚柔和的宗教感情,开创了佛罗伦萨画派中的抒情风格。安杰利科晚年被教皇延请至罗马作画,现梵蒂冈教皇宫的尼古五世礼拜堂尚存其壁画数幅。
安杰利科,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清高、虔敬的人,据说画画的时候,总是一面祈祷,一面作画。他又是非常谦逊的人,有一次罗马教皇说让他作主教,他说:“不,我虽然能够画个画什么的,但不能作主教,去管理僧侣们”,而加以拒绝。
据说安杰利科从小就喜欢树木、花和小鸟。他二十岁时进修道院作僧侣,当时的僧侣除了奉祀神以外,每个人还要作一种世俗人的工作,如农民、木匠、医生、学校的教员等等。因为安杰利科喜欢画画,当然选择了拿画笔的工作。众所周知,当时,印刷术还处于萌芽阶段,书籍都是手抄的。安杰利科担任写经文的工作。不仅仅写文句,而且还要在上面作精美的插面、装饰等;他一点也不嫌麻烦,长年累月地工作。但是,自从有一天出现天使的幻影以后,就画了许多天使的画。传说他有一次画天使,没画完就疲倦而睡着了。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真的天使,拿起安杰利科的画笔,把那幅画画完了。
安杰利科的画确实纯洁清高,又有点孩子气,使人看起来觉得非常美好优雅。只要看看《受胎告知》就可知道。即使看《圣母加冠》这样的大作,也仍然有这样的感受。
安杰利科的优美的画,是以前从未看到过的一种作品。在他的画中,有温柔的抒情,这也可以认为是文艺复兴期的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诚然,他画的题材,几乎都是有关宗教的。在这方面,似乎还没有摆脱中世纪的教会主义;因此,倒不如说在他的处理方法和画法中,感到一种崭新的精神。
安杰利科死于罗马并埋葬於S. Maria sopra Minerva教堂(万神殿边的密涅瓦教堂),墓碑迄今仍在。长久的被称为“beatoangelico”(神保佑的angelico),直至1984才经由梵谛冈正式的给予赐福。
多明我会(拉丁名 Ordo Dominicanorum,又译为道明会),亦称“布道兄弟会”。会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称为“黑衣修士”,以区别于方济各会的“灰衣修士”,加尔默罗会的“白衣修士”。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主要派别之一。
1215年西班牙人道明古斯曼(圣多米尼克、多明我,Domingo de Guzman、Saint Dominic,1170-1221)创立于法国南部图卢兹的普卢叶(Prouille)。1217年获教皇洪诺留三世批准。他自己本身是个博学多识的圣职人员,当时奉派到普罗旺斯去对付一个类似摩尼教的异端亚尔比派(Albigensians)作反宣传。在他去之前,已经有好几批人前往该地处理这个异端问题,但都没有成功。道明古斯曼发现无法成功的原因在于前往的人本身,当处理者带着过多复杂又铺张的宗教礼仪跟权威的方式,处理民间百姓所面对的问题时,民众与处理者格格不入。所以在这过程当中,他体会到必须培养一些能向人民讲道、受过良好教育的圣职人员的需要,必须建立一种更简单、与初代教会使徒类似的体制,故成立道明会,特别训练能言善辩的教师与传教士。道明会同时是中世纪托钵僧第二个大团体,他们自称为主的看守犬,立志走遍欧洲去扑灭异端与无知。注重讲道与神哲学,故亦名宣道会 (Ordo Prædicatorum,缩写为 O.P.)。道明会在1215年成立后,两年后,1217年获教皇批准。其会规接近奥斯定会和方济各会,也有设立女修会和世俗教徒的第三会,主要是在城市的中上阶层传教。拥有著名学者大阿尔伯特(St. Albert the Great)及圣托马斯.阿奎那(圣道茂,St. Thomas Aquinas)。受教宗委派,主持宗教裁判所,参与镇压阿尔比派。道明会特别提倡学术讨论,传播经院哲学,奖励学术研究。当时在欧洲的许多大学里,都有该会会士任教。
1631年1月,西班牙背景的道明会高奇神父(Ange Cocchi)从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抵达中国福建北部的福安,正式开始对中国传教,在顶头村得到大批信徒,并建造了教堂。高奇神父于1633年去世,接替他的是充满激情、毫不妥协的黎玉范神父(Juan Bautista Morales或Jean—Baptiste Moralès 1597-1664)。1645年黎玉范特意赶到罗马向教廷报告,指责葡萄牙背景的耶稣会宽容中国信徒祭祖、尊孔,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中国礼仪之争。
1650年,来自福建的中国教徒罗文藻在马尼拉就加入道明会。后来他在1674年被教皇克雷芒十世委任为南京代牧区宗座代牧。
1696年,在福建成立独立的监牧区。在该省的传教中心有:福安、顶头、穆阳、罗源、福宁、福州、厦门、建瓯、汀州、延平等地。信徒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十分虔诚。位于福州仓山区泛船浦规模宏大的主教座堂也称为福州圣多明我主教座堂。
1707年,罗马教廷将福建传教区交给道明会,耶稣会撤离福州。
注:本博客所有文章中图片皆为本人2012和2013年两次摄于卢浮宫,所有文字均系本人翻译整理(本人英语一般,法语更是不懂,所以整理很慢也很辛苦)。近来发现有所谓艺术网站完全照搬图片(涂改水印)或文字且
不注明出处。作为推广普及绘画艺术和常识的行为,即使是完全抄袭本人的博文,我想也算是一件“善举”吧
,本人不会追究,但望尽量注明出处,算是对别人劳动的小小尊重,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再者,由于本人
是业余历史爱好者,文字多侧重于历史和宗教而疏于艺术,且难免有错误理解或笔误,引用还要谨慎为好,以
免误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