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万神殿

标签:
万神殿阿格里帕哈德良pantheon福卡斯 |
分类: 2012意、法 |
离开许愿池,前往万神殿。


在罗马随便一个教堂可能就会有很多故事,可惜很少人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研究。

地砖都是用砖块立起来铺设的,所以可以经历千年的磨砺。

边走边照不到20分钟就到了万神殿。


里面在做弥撒,游客暂时不能进。

这是罗马市内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帝国时期的建筑。

万神殿正面的长方形柱廊,宽约34米,深达15.5米,有16根科林斯柱,前排8根,中、后排各排立4根,这些柱子都是用花岗岩加工而成,柱身高12.5米,柱的底部直径为1.43米,柱头和柱的底座是白色大理石的。穹顶和柱廊原来都是用镀金铜瓦覆盖的,可以想象当初有多漂亮。公元663年,东罗马皇帝下令揭下运往君士坦丁堡。735年以后,罗马人用铅瓦覆盖。17世纪上半叶,柱廊的铜质天花被贝尔尼尼熔化了铸造圣彼得大教堂的青铜华盖,可惜贝尔尼尼大师也还没有文物的概念。

万神殿前的罗通达广场和埃及方尖碑。广场在是15世纪由教皇尤金四世下令修建的,之前是杂乱的棚屋和商铺,19世纪时广场曾是个热闹的鸟市,后来还是在拿破仑短期控制罗马期间整顿了这里。
喷泉是1575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修建。
这座距今3300多年的方尖碑最初是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1303BC-1213BC)为赫里奥波里斯的拉神(Ra,埃及的太阳神,又称赖神)神庙而做。古罗马时期运至罗马,立在一个为埃及伊西斯女神而建的神庙(也许是凯撒为讨克里奥帕特拉喜欢而建,也许更早吧),1374年被挖掘出来后立在离此不远的一个广场上,1711年被教皇克莱蒙十一世立于此地。


万神殿(pantheon)初建于公元前27-25年,公元120年重建,连米开朗基罗都称赞为“天使的设计”。万神殿pantheon的pan是指全部,theon是神的意思(怎么和中国神的发音相近呢),指必须供奉罗马全部的神(即希腊的神)。公元4世纪前,基督教没有合法化,罗马还是多神崇拜。

公元前27-25年,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也是奥古斯都的朋友,亚克兴海战的功臣,灭了安东尼和埃及艳后,同时也是罗马城大规模建造的总指挥)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罗马基本继承了希腊大部分的神,只是名字不同了),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16根,这一部分被作为后来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门廊顶上刻有初建时期的纪念性文字,从门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圆柱仍可看出万神殿最初的建筑规模。万神殿上面的字样为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的字样,乃拉丁语,其中文含义为:“吕奇乌斯的儿子、三度执政官玛尔库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庙”。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tertivm表示三的意思,拉丁语为tertium,拉丁语的U是从V分化来的,当时可能没有U这个字母,有人说是因为古代雕刻时U很难刻,所以用V替代,我觉得应该是错误的。

教皇克莱蒙十一世的标志






现今所见的万神殿主体建筑是哈德良皇帝于公元118-125年所建,为43.4米高的圆形堂,其内仍供奉罗马的所有神袛。AD609万神殿被赠予教皇卜尼法斯四世(St.BonifaceⅣ)(前面博客提到:东罗马皇帝佛卡斯皇帝所赠,为表感谢,教皇在罗马广场建佛卡斯圆柱),随即改为天主教堂,将多尊圣骸保存于内,更名为圣玛利亚教堂,后拉特朗协约将其定位意大利国立教堂。也正是因此,万神殿才得以幸存下来,没有被视为异教建筑而毁灭。



万神殿的侧面。

侧面的小广场,密涅瓦广场,小教堂叫做神殿遗址圣母堂。其内部结构是罗马唯一的哥特式教堂,后修的外立面是文艺复兴式的,伽利略就是在这里被判为异端。这里曾是多明我会的总部,里面还有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和菲利普.利皮的壁画,画家安杰利科也葬在里面。

大象驮着方尖碑,出自巴洛克之父贝尔尼尼之手。


后面




广场上的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