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柬游记十二-小吴哥(吴哥窟)之1

标签:
苏耶跋摩二世吴哥窟吴哥古迹吴哥寺毗湿奴小吴哥须弥金刚塔旅游 |
分类: 2012越柬 |
吴哥是越柬此行的重头,而小吴哥则是重中之重.
小吴哥又称吴哥窟(Angkor wat),又叫吴哥寺,是吴哥古迹中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建筑,因此“吴哥窟”也被作为整个古迹群的总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12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建造。
吴哥寺的堂、佛塔及其附属建筑之间均有阶梯、扶栏、柱廊相连。整个石窟有佛像、莲花及其他人物1800多件,是东南亚主要的佛教圣地。与中国的长城、印尼的婆罗浮屠、印度的桑吉大塔被称为东方四大奇迹。
这是卫星地图显示的小吴哥轮廓.
1992年,联合国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下图中的方圆标志),此后吴哥窟作为吴哥古迹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柬埔寨旅游胜地。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大门处
柬埔寨的国树-棕糖树,可以流出糖来。
小时候就很熟悉的画面(历史书),终得一见。
荷花池前最佳位置。
两边的回廊的墙壁上全是印度教的神化故事雕刻,非常精美,后面有更清晰的照片。
进入到主寺
等一会儿我们将要爬到上面去。
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可见矗立着五座宝塔,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
全世界的游客慕名而来。
准备上塔,楼梯前有专人检查着装,短裙是不可以上去的,一来对佛不敬,二来楼梯太陡,容易走光,对人对己都不好。上塔有总人数控制,有工作人员用对讲机联系,下几个上几个。
笔直耸立的尖塔顶部殿堂(须弥山金刚坛)据说代表“天堂”,台阶陡而滑,只能手脚并用地爬上去,让信徒在攀爬过程中体会通向天堂之路的艰辛。以前的台阶是没有扶手的,1973年一名法国游客(官员夫人)失足跌落致死,她的丈夫悲痛之余捐资在台阶一侧修了扶手,以避免悲剧重演。从此这一侧阶梯也被称作“爱情阶梯”。
高处向下望,吴哥窟被发现前就是被这样的森林淹没数百年。
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游廊,此外,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
国王的洗礼池
塔上的回廊
须弥金刚坛主塔,65米高,暹粒所有的建筑不得高于65米,所以在这里见不到高楼。
藏经楼,后面是千佛阁。
远处的热气球可以看小吴哥和巴肯山全貌
还在不断的修复中。
向下看回廊
(待续)
12世纪中叶,真腊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苏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湿奴,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地婆诃罗(Divakara)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国庙,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宋代赵汝适著诸蕃志记载,当时的国都名字“禄厄”。禄厄(Lokor)来自梵文nagara,即都城。16世纪,此寺被称为“Angkor Wat”;“Angkor”,来自nagara,Wat是高棉语中的“寺庙”,“ngkor Wat”即“寺庙都城”。元成宗铁穆尔在元贞二年(1296年),派遣周达观出使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至吴哥国登岸。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真腊风土记》称吴哥窟为“鲁班墓”,又说国王死后,有塔埋葬,可见吴哥寺乃皇陵。
一些学者认为,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据有三:
1、与吴哥大多数其他寺庙朝东,面对朝阳不同,吴哥窟正门朝西,面向日暮;根据荷兰考古学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殡葬风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庙则朝东。
2、画廊浮雕反时针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礼时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3、吴哥窟画廊中苏耶跋摩二世与毗湿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后升天成毗湿奴长驻毗湿奴神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