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柬游记九-大吴哥(巴戎寺1)

标签:
大吴哥印度教吴哥古迹巴戎寺四面佛 |
分类: 2012越柬 |
来之前对吴哥的了解只是在教科书(中学历史书上就有)和网络上,没有什么概念,以为就是个大的寺庙. 到了这里才明白许多.
首先要搞清几个概念,吴哥,大吴哥,小吴哥
吴哥:位于洞里萨湖之北,南距暹粒市6公里。公元九世纪到十五世纪是高棉王国(我国元朝时称其为真腊)都城。最盛时人口达数十万。吴哥古都始建于公元九世纪,十三世纪建成。吴哥古迹包括大、小吴哥等各种建筑约600座,散布在45平方公里的森林中,包括石造宫殿、佛寺,层层屹立。全部建筑都用巨大石块砌成,有各种精美雕刻,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建筑。十五世纪(1431年)被暹罗国攻破,迁都金边,此后长期被埋没在丛林草莽中,至十九世纪后期才被重新发现。
大吴哥:又称吴哥城(吴哥王城),是高棉帝国宫殿城。是吴哥的“心脏”。在吴哥城的中心,阎那跋摩七世建造了巴戎寺(Bayon)。有54座大小宝塔,每座塔的顶部都雕有象征国王的巨大的四面佛,他们从塔尖微笑着俯瞰四周,象征着王权至上和佛教神圣。这是最具有高棉特色的石雕造型。不管你站在哪个位置,都能看到高高在上的佛像,感受到他们潜在的威慑力,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在整个大吴哥城的范围内,还有巴方寺、绯明纳卡寺(Phimeanakas)、利泊王坛(LeperKing)、大象坛(TerraceofElephants)等著名建筑。在都城中央,还建有宫殿、图书馆、浴场、回廊等。
小吴哥:又称吴哥窟,吴哥寺(Angkor Wat)是整个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庙建筑。今天柬埔寨人将它放在自己的国旗上,足见吴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吴哥窟最初是为敬奉印度教神灵所建,但是今天已演变为佛教寺庙。
大批游客进入大吴哥城大门城门外各有架有一座桥,连接城里城外,每座桥采用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两边各有27尊2.5米高的跪坐石雕半身像排成一列,一边象征神灵,一边象征恶魔,双方进行激烈的角力。
神灵和恶魔用七头蛇做拔河比赛.据导游小吴讲和印度教神话"搅拌乳海"有些关系.
可以步行,乘车进入城门
也可以骑大象进城.
头像有新修的, 看得出谁是神灵,谁是恶魔吗?
他们拔的就是大蛇.
每个塔身上都有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以慈悲的眼神检阅进入城内的每一个人.
王城的城墙,高8米,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既有保护作用,还有保持城内地基水土平衡的作用,很是神奇.
进入城内不远就看到巴戎寺.
巴戎寺坐落于吴哥通王城之中心点,其回廊东西长160公尺、南北长140公尺;回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之屋顶,但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只剩下断垣残壁及巨大之石柱供后人凭吊。值得一提的是寺庙之墙壁上仍保存着丰富且生动之雕刻,举凡古代战争记述、寻常百姓之生活百态、洞里萨湖之湖畔风光等皆充分透露着当时之情景,绝对是不可不看的珍贵史迹。那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壁画彷佛诉说着一段段遥远的故事。
还在不断的修缮,别以为是柬政府在修,他们可没钱,都是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投入巨资来拯救人类共同的遗产.
巴戎寺建造年代为12世纪末,始建者:苏利耶跋摩一世;重建者:阇耶跋摩七世. 修复团队:日本
近千年的残垣断壁.
无法复原的石材雕刻.
七头蛇
无数的浮雕,讲述着印度教的神化故事.
回廊
四面佛:49座佛塔均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脸带安详的微笑,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加上五座城门的5座四面佛,一共54座,象征吴哥帝国当时统治的54个省(也包括现在的泰国,后来独立出去的暹罗,反而灭了吴哥)
莲花宝座
跟团出游最大的缺点就是很多地方来不及去.
柬埔寨的景点内都没有厕所,因为是神的关系吧,所有厕所都在景区外面.尤以大吴哥的最小,旺季要排大队的.
搅拌乳海:
天神和阿修罗(恶神、妖魔)经过长期的战斗后,达成协议,齐心协力搅乳海,以便取得可以长生不老的甘露。他们请巨龟沉在海底作底座,搬来了大山放在龟背上作搅乳棒,用一条巨蟒作绳索缠在山腰,天神和阿修罗分别抓住巨蟒的头尾,来回反复拉动,于是海水很快化成乳,并从乳海中浮出了10种宝物。首先是月亮,接着是吉祥天女(后来成了大神毗湿奴的妻子)、宝石(后来成了毗湿奴胸前的装饰品)、酒神、乳牛、如意树、白马、大象,还有一团足以毁灭世界的毒药,被大神湿婆一口吞入咽喉,结果他的脖子被烧成青黑色。最后出现的是一个手捧甘露的神人。毗湿奴为了不使阿修罗饮到甘露,命令天神和阿修罗分坐两边,他化作美女跳舞,与好色的阿修罗调情,天神们就乘机在一旁分饮甘露。有一个叫罗睺的阿修罗混在天神之中分饮甘露,被日神和月神发现,告知毗湿奴。毗湿奴立即用手中的神盘将罗睺拦腰砍成两截。可是由于罗睺饮了甘露,他的头得以不死。为了报仇,他的头经常咬啮或吞食日神和月神。以往印度解释日食和月食的依据即本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