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11新疆 |
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有一种说法说沙俄曾以此名称创造北亚的新地名:西伯利亚。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说起锡伯族, 只是听说过, 也是从小时候的一首歌中知道的, 但无所了解,
对他们的事迹和察布查尔更是一无所知。
位于新疆伊犁州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民族风情园
住房还保持着在东北的风格和习惯。
锡伯族具有鲜卑和蒙古族的血统。
图伯特领导修建的100公里长的察布查尔大渠,成为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工程。当时也是力排众议,因为锡伯人相信一个说法,乾隆皇帝允许他们60年换防回东北,但这可能就是个安慰,他们的前几代先人死后都是火化,就是为了等待回东北的那一天.
一直等了两百多年.
大西迁线路示意图
图伯特是锡伯族人民中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迹,在锡伯族人民中有口皆碑,世代相传。图伯特在1809年进京朝觐嘉庆皇帝,并绘图紫光阁,随后被恩准回东北家乡省亲,也是唯一一位回过家乡的锡伯人.
大钟是用来召集兵民集合的信号.
锡伯族是出射箭人才的民族。
县城的街道
距离伊宁市很近。
那么为数不多的锡伯族为什么会分布在中国的东西两边呢.
伊犁将军明瑞(乾隆帝的内侄)深感伊犁现有驻防官兵不敷调用,乃向清廷请示增派官兵,清政府应其所请,决定“从盛京所属各城,调遣携眷驻防塔尔哈台之锡伯官兵1020名,眷属共计3275人。”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旧历四月十八这天,人们从各地汇集到盛京锡伯家庙——太平寺(有机会应该去看一看),为准备西迁的亲人饯行。他们杀牲祭祀祖先,焚香祈祷一路平安,共食离别饭,共饮送别酒,洒泪话别。四月十九,西迁的锡伯官兵扶老携幼,赶着牛车,拉着行装,在清兵护送下走出彰武台边门,离开盛京,离开了生活半个多世纪的家乡,开始了伟大的西迁征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西迁。
在举世罕见的男女老幼几千人的长征队伍中,还有一大批不愿与骨肉分离而随队前往的其他亲属。据记载,管带人员查明未注册跟随而来的闲散亲属共有405名。
当队伍走到科布多一带,正值阿尔泰山积雪融化,数河俱溢,水深流急,不能行进,连日等待。水退无期,只好取道绕科齐斯山而行,这时口粮已所剩无几。马、驼倒毙甚多。在粮食缺少、畜力不足、道路艰险、行军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管带协领阿木胡郎等一面咨文伊犁将军请示派人前来接济,一面带领官兵及眷属采集野菜充饥,继续前进。六月十二、十五、二十四、二十六,两队与前来接济的人相遇,领取到接济物资后继续赶程,终于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七月先后抵达伊犁,胜利地完成了西迁的伟大历程。
锡伯族的西迁,是在交通工具非常落后,而且道路险阻、气候多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心效命国家的锡伯族军民冒酷暑,顶严寒,风餐露宿,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长途跋涉中的艰难困苦,日夜兼程,终于到达目的地。长途的艰难跋涉,使这支庞大的队伍减员不少,但在途中还出生了婴儿350余名。清政府原规定西迁3年到达,由于锡伯族军民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仅用了1年零3个月(其中包括在乌里雅苏台休整7个月),行程万余里,提前到达了伊犁,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大壮举。
最近CCTV探索栏目拍了一部纪录片<大西迁>很值得一看.
http://bugu.cntv.cn/documentary/C22788/classpage/video/20110522/1004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