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寺(北京)
标签:
多尔衮睿亲王府旅游普渡寺景泰帝 |
分类: 北京 |

从皇史宬往北走5分钟就到了。

这里曾经是睿亲王多尔衮的王府.




普渡寺建筑非常独特:建在高台之上,而且窗棂低矮。像普渡寺这样典型的满族风格文物建筑在北京仅此一处,也是北京少见的清初风格的古建筑。


大殿的后身

明代时,这里叫重华宫(南宫),为皇城东苑,占地10000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明英宗受太监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不想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俘虏,幸好于谦挺身而出,拥戴代宗朱祁钰(景泰帝)为皇帝,不理睬蒙古瓦剌部的要挟,蒙古瓦剌没有办法,只好把明英宗又放回来了。可是这里已经有了一个皇帝,于谦就将英宗朱祁镇以太上皇的名义囚禁在小南城重华宫里。过了几年,景泰帝病了,一些居心叵测的大臣趁此机会拥戴英宗复辟,反而把景泰帝送到了重华宫。不久,景泰帝就病死了,葬于景泰陵,而不是十三陵,所以北京有十四个明代皇陵。
到了清代,南宫又成为睿亲王多尔衮的摄政王府。多尔衮利用了重华宫旧址,将摄政王府建造得宏伟壮丽,甚至超过了皇宫。王府的地基高于地面几丈有余,加之殿宇宏伟,四周绕以36根檐柱,檐椽为三层。多尔衮掌权期间,摄政王府前每日都是车水马龙,大小官员往来穿梭,这里实际上已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多尔衮每天召集百官来府议事,然后再将已决之议拿到朝廷去走个过场。后来他嫌跑来跑去太麻烦,干脆将皇帝发布谕旨的玉玺搬回府中。清初诗人吴伟业曾有诗句“七载金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描述的就是当时多尔衮的王府外王公贵族进进出出的繁盛情景。“金縢”,指皇家的文件柜,“南城”,即是小南城的摄政王府(睿亲王府)。多尔衮还借口腿脚不好,连对顺治皇帝下跪都免了,多尔衮死后削夺王爵的罪名之一就是他在府中议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