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鄂东南地区农村嫁女儿旧俗杂摭

(2023-01-31 09:37:44)
分类: 乡居闲草

文友“平安是福”(又名“巧儿乖”,武汉新洲人)在我的年俗帖子下留言,希望我写一写过去农村嫁女儿的习俗。

我对过去农村嫁女儿的旧俗知道得并不多,只有一点零星、琐碎、模糊的记忆,有些习俗连名称都说不出来。这里,只能是知道什么写什么,想起多少写多少,不完整也不准确,大家将就着看看。

我的家乡武昌县(现在的武汉市江夏区)过去号称楚天首县,位于鄂东南地区。我们这一带农村嫁女儿的习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婚期。现在青年男女的婚期很灵活、很随意,没有什么规定和限制,什么情人节、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国庆节等新节日、洋节日,都成为他们结婚的好日子。过去的婚期,主要集中在冬腊月。一来这时是冬闲时节,人们没有农事的羁绊,大家都有时间操办或参加婚礼。二是现在办喜事,一般都在酒店,请前来贺喜的宾朋在酒店吃一顿就完事,主家不用为食材、菜肴操心。过去办喜事,前前后后一般要闹好几天,家里要准备很多食材、食物招待亲友,如果在夏天,食物容易腐败变质,不好保存;冬季气温低,正好便于保存食物。传统婚期的选择,体现了农耕时代的特征。

二、陪嫁。这里的陪嫁,不是指娘家在女儿出嫁时陪送的嫁妆,而是待嫁姑娘出嫁前几天,亲朋好友、隔壁邻居连续好几天晚上到她家中陪伴她的一种民俗活动。

姑娘出嫁前的陪嫁活动,要持续三五天乃至一个星期左右。陪嫁一般在晚上。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陪嫁的人陆陆续续来到主人家。主人家要向前来陪嫁的宾朋倒茶水、发喜糖。因此,湾子的小孩子只要一打听到有陪嫁的好事,都会兴冲冲地来到待嫁姑娘家陪嫁,主人家的堂屋里就热闹起来。等到孩子们来得差不多了,主家拿出一盘子水果糖,一人抓一把。小孩子们领到糖果后,有的打道回府,有的还要在这里玩一会,看热闹。新嫁娘的闺蜜、好友呆的时间比较长,会等到曲终人散时才最后离去。她们还会凑份子,买一些小礼品赠送给新嫁娘,作为纪念。

陪嫁的重头戏是哭嫁。哭嫁的人一般是待嫁姑娘的母亲、姑姑等女性长辈。哭嫁时,哭嫁的人边哭边诉说,内容主要是念叨姑娘在家时所受的苦,为这个家庭作出的贡献,还有就是教导姑娘到婆家去后,要明白事理、孝敬公婆,处理好夫妻、婆媳、姑嫂、叔嫂等关系,勤俭持家等等,教给他为人妻、为人妇的道理。有时哭到伤心处,连前来陪嫁的满堂宾客心里都酸酸的。这时,待嫁的姑娘也会跟着一同哭起来,诉说自己对父母、对娘家亲人的眷念、不舍,叮嘱父母保重身体等等。哭到一定的时候,邻居的伯妈、婶娘们就会劝解、宽慰哭嫁的人,说姑娘出嫁是喜事,不要过于悲伤,以免哭坏了身体。在大家的劝慰下,哭嫁的人逐渐止住了哭声,再红着眼圈陪着大家拉家常。整个过程一般有一两个小时。等湾子里前来陪嫁的人都回家后,主人家才收拾屋子,准备休息。这天晚上的陪嫁活动才算结束。

哭嫁的习俗,应该是过去包办婚姻的遗存。过去青年男女的婚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男女双方接触不多、了解不够,对姑娘嫁过去之后的生活状况心里没底,娘家亲友、长辈有很多担心和不舍,因此在她出嫁前通过哭嫁这种方式来表达娘家亲人的担心和不舍之情。现在恋爱中的年轻人,天天黏乎在一起,即使在公园里、大街上等公共场所,也毫不避人地搂搂抱抱卿卿我我,完全没有过去待嫁姑娘的悲戚、不舍之情,心里巴不得早点嫁过去,自然也就没有哭嫁一说了。

三、吃送嫁饭。哪家姑娘快要出嫁了,自家的伯伯、叔叔、姑姑、姨妈,包括关系好的左邻右舍,都会在姑娘出嫁前,邀请她到家里吃一餐饭,我称呼这种风俗为吃出嫁饭。在我的记忆中,邻居家的玉荣姐出嫁前,我的母亲就请她来我家吃过一顿饭。我的大姐出嫁前,她的母亲盛家婶也接她到家中吃过一顿饭。吃出嫁饭的风俗,大概是过去流行的为远行的亲人、朋友人饯行的遗迹。亲戚、邻里之间,借这个方式,也可增进彼此之间的亲情、友情。这种风俗,现在已基本绝迹。

四、酒宴、压箱礼。现在青年男女结婚,大多是双方共同在酒店举办婚礼、婚宴。婚礼现场,一边是男方的宾客,一边是女方的宾客。过去在农村,嫁姑娘的酒宴由女方家单独举行,一般在正式婚礼前一天。男方家婚礼的日期为农历双日,女方家则为单日。女方家酒宴过后,大部分亲戚各自告辞回家,只有部分至亲留下来,等到第二天送姑娘出嫁后再回家。

至于随礼,一般分正、副两部分。正礼为日常亲友之间办喜事随礼的数额,金额大些。这个礼金是亲友之间人情往来的回报,收益权归父母。父母会视家庭条件的好坏,作出不同的处置和分配。家庭条件好的,会将礼金全部陪嫁给女儿。条件较差的,或者姑娘手下还有未娶亲的兄弟的,父母也可以不给或只拿出一部分给新嫁娘,剩下的留下来补贴家用,或者是积攒起来,准备以后给还没娶亲的兄弟娶亲之用。正礼之外,一般还要单独送一份压箱礼,金额小些,是放到陪嫁的箱底作压箱之用的。这部分礼金则完全是陪嫁,全部交给女儿带到婆家。

五、上楼。现在的婚嫁,男方的迎娶和女方的出阁,都在同一天,男方在迎娶新娘的同时,一并将嫁妆带过来。过去,迎娶新娘和搬嫁妆是分开进行的。那时没有汽车,嫁妆要靠人肩挑背扛。婚礼头一天,男方组织几个精壮的小伙子到女方家,将女方的嫁妆先抬回来。女方的嫁妆,主要是被服、床帐、脚盆、提桶、沙发、椅子、箱子、柜子以及梳妆台、缝纫机之类的日用品。这种风俗,我们称之为上楼。大概的意思是,这是除亲人之外的男子第一次上到未出阁的姑娘的阁楼上。至于到底叫什么、是什么寓意,我至今也不甚了了。

六、发轿。迎亲的队伍到达女方家后,女方亲友送姑娘出门称为发轿。因为古代迎娶新娘都是用轿子抬着走,后来虽然不用轿子迎亲了,但发轿一词还是保留了下来。发轿也是有规矩的,不是说迎亲队伍一到,新娘子就会跟你走。如果没有达到女方亲友提出的条件,女方一般不会开门让新娘子出来。常见的规矩一是发红包,给在场的伴娘、闺蜜或其他亲友一人发一个红包。二是要求迎亲的队伍唱歌。如果大家觉得歌子唱的不错,才会同意新娘出门。第三个是打码头。这个名称是我起的,具体叫什么我也不清楚。就是新郎接新娘出大门时,女方的姐姐、嫂子或婶子等女性亲友趁新郎不注意,拿一根竹篙子朝新郎身上打去。事先知道这个规矩的新郎,届时会有戒备,竹篙子打来时知道躲闪。如果事先不知道,大多数在临出门时会被打中。当年我接亲时,就被老婆本家的一个嫂子用竹篙子打了好几下,搞得我糊里糊涂的不明就里,后来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打码头的用意,我想不外是杀杀新郎的威风,好让新娘子嫁过去后不受欺负,能够当家作主说话算数。

七、送亲。送亲的规矩主要有两条。一个是在离开娘家湾子时,只能走下水(水流向下的方向)路线,不能一下子就走正路,更不能走上水路线。等出了娘家湾子的地界,再弯到正路上。这个规矩的本意,大概是不能盖住或压住了娘家的风水。过去我们湾子的姑娘出嫁时,不管她家位于湾子哪个位置,都要先走到湾子门口塘的塘塍上,接着从塘塍上下到门口塘下面的垅田里,再沿着门口垅的田间小路绕到正路上。第二个是湾子的小孩子在送亲时,往往都会尾随男方接亲的队伍,用石子、土块追打接亲的人。记得最清楚的是四十多年前,湾子的素兰姐出嫁时,正是冬季雪后,我们一群小孩子不顾泥泞路滑,从湾子门口一直追到门口垅下面很远,不停地用石子、泥巴、雪球朝接亲的队伍猛扔,很多人都被打中,身上糊满了泥巴。接亲的人只能返身驱赶、吓唬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们,不会真的转身来追打我们。对这种现象,湾子的大人只是口头呵斥、制止一下我们,没有谁会强行把自家孩子拉回家。这个风俗的本意,大概是体现了湾子人对出嫁姑娘的不舍,对接亲人接走湾子姑娘的嫉恨。

八、回门。姑娘出嫁的第三天,娘家的兄弟或侄儿要带上几斤糯米来接她回娘家吃中饭,称为三朝回门。姑娘和女婿回门时,也要带上几样菜肴或其它回门礼物。从娘家吃完午饭回到湾子后,婆家会用娘家送来的糯米煮上一大锅粘稠的糯米粥。湾子大、人口多的,有时一锅不够,还要煮两锅。糯米粥煮好后,里面再放上白糖,然后喊满湾子的人去吃糯米粥。这时,湾子在家的人,都会拿了碗筷,去他家盛回来一碗香甜的糯米粥,美美地吃上一碗。据说这粥叫猪仔粥。因为过去人们认为猪繁衍后代的能力强大,吃了猪仔粥,新娘子以后就会多子多福、儿女成群。这种风俗,应该是先民生殖崇拜的遗风。

新出嫁的姑娘,当年的年三十要和女婿一起回娘家吃年饭。我们这里的年饭是中午。吃完年饭后,娘家就会打发他们回家,不会挽留他们过夜,说是出嫁的姑娘不能看娘家的灯火。姑娘在娘家吃过年饭后,依依不舍地辞别娘家亲人,回到自己的家中过年,等大年初二再来娘家拜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儿时年味浓
后一篇:友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