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舒安后为舒安写的一篇报道
(2022-07-02 16:42:14)分类: 乡居闲草 |
蹒跚学步写作路(二十八)
离开舒安后为舒安写的一篇报道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1988年春开学时,我放弃高二下期学业辍学回家。迫于生计,当年下半年,进入村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
1994年初,进入舒安乡政府,从事机关文字工作,直至2001年岗位调整,又搞了几年统计工作。2007年初,在一众师友的关心、帮助下,我离开工作了13年的舒安乡政府,进入江夏区最早成立的省级开发区江夏经济开发区庙山办事处,重操旧业,还是从事机关文字工作。
2001年上半年离开文字工作岗位后,除了特殊情况,我基本上就不再写稿、投稿。在2003年全国报刊整顿中,作为县一级的报纸《江夏报》按规定在当年的11月底停刊了。2008年,区委为了加强内宣工作,决定恢复出版《江夏报》。但这时的《江夏报》跟以前的《江夏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以前的《江夏报》虽然层次低,但还是一份公开征订、发行的正式报纸,后来的《江夏报》只是一份免费赠阅的内部资料,不再是一份正式的报纸了。
鉴于这些,在后来的几年中,我更是连向《江夏报》投稿的念头都没有。
到庙山从事文字工作后,只有第二任领导提出了要搞点新闻报道的要求。在他当一把手的两年内,我在向区委办信息科报送信息材料时,顺带向《江夏报》投稿邮箱发送一下,也没有专门写作新闻稿件。就这样,那两年每年大概有上十篇新闻稿见报。除此之外,其他几任领导都没有提过关于这方面的要求,我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连报送信息时顺带投稿的事情都免了,只完成单位日常文字工作任务就算了。
到2013年底,我离开舒安乡政府已经7年了。12月份的一天,老婆娘家所在村的村干部打来电话,说是村里土地流转给一家叫侨亚的公司搞农业开发,让我的老丈人回去确认面积、签字。
我虽然已经离开舒安乡政府7年,但毕竟曾经在那里工作了13年,那里又是我的老家,平常去去来来的,对舒安的情况还比较熟悉的。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想到舒安好几个村都有类似的情况,如燎原村有快乐生活农业有限公司,八秀村有一家从事大棚灵芝种植的生态农业公司,彭塘村有一家种百香果的农业公司,张塘村也有一家生态农业公司。这样联系起来看,舒安乡的生态农业就有了一定的气候。
舒安乡地处偏远,是江夏区南部几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在这样的地方,短短几年时间,集聚了这么多生态农业公司,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作为一个舒安人,我对这片土地还是很有感情的。于是,我就想把这些写成一篇报道。为此,我又专门搜集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对相关情况了解得更具体了一点,据此写成《生态农业火爆舒安》这篇报道,发送给《江夏报》,被《江夏报》以《生态农业花开革命老区》为题刊发了出来。
这篇报道出来时,区里正在开“两会”,这期报纸作为会议资料发到参会的全体代表、委员手上。我那时兼任着庙山人大工委秘书,会议期间随团做好服务工作。在我们代表团会议室,单位一把手看到放在桌上的这期报纸后对我说,舒安这篇报道是你写的啊!你都离开舒安这多年了,还给他们写报道?我说,恰巧碰到这方面的素材,就顺手写了一下。
这是我迄今为止为舒安乡写的最后一篇报道,也可能是这辈子为舒安乡写的最后一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