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哥们”找上门“理论”的一篇文章

(2022-06-27 14:55:17)
分类: 乡居闲草

蹒跚学步写作路(十八)

 

“哥们”找上门“理论”的一篇文章

 

长期写报道,总免不了有得罪人的时候。抛开舆论监督一类的不说,即使是正面报道,有时也会因为牵涉到某些方面的人和事,不知不觉就得罪了别人。

1994年,我刚到乡政府去不久,就因为一篇报道得罪了一个“哥们”,事后他还找到乡政府,要看看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哥们”通常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指跟自己玩得要好的朋友、兄弟,还有一个是指在黑道上玩的混混、街痞子。我这里说的“哥们”,指的是后一种。

1994年4月初,正是春耕备耕时节。服务春耕备耕是各部门的重点工作,而农资又是春耕备耕的头等大事。有一天,乡工商所的两名工作人员王国强)、李继春二人找到我,说是他们所最近查处了几起非法经销农资的案件,想让我跟他们报道一下。他们两个都是舒安本地人,其中老王是紧邻舒安街的八秀村人,老李是合力村人。既然他们主动提供了线索,我当然很乐意。于是,我请他们介绍了一下情况,写成了《舒安乡坚决查处非法经营化肥事件》,寄给了《武昌报》和《湖北农民报》。这篇报道先是在4月16日的《湖北农民报》上刊发了,到了5月7日,《武昌报》也以《舒安乡坚决取缔非法经营化肥活动》刊登了出来。对于工商所的报道,相当于是一炮打响,让他们刮目相看。

到了8月中旬,老王、老李又来找我,说是他们傅所长(傅永祥)想请我吃饭,感谢我上次为他们写的报道,同时也有报道线索提供给我。我说写报道可以,吃饭就不必了。他们反复邀请,我拗不过,最后还是被他们拉了去。

    傅永祥是个很谨慎、也很谨细的人。一般部门负责人请人吃饭都是安排在餐馆,他们则是自己买几个菜,在他们所里的炭炉子、煤油炉子上自己做。炭炉子煨汤、煤油炉子炒菜,然后就把两张办公桌拼在一起当作餐桌,就那样吃了一餐饭。

吃饭时,他们说,所里每年有两篇见报的任务,上半年感谢你写了一篇,还差一篇,希望能帮忙再写一篇。接着,他们重点讲了傅永祥制止损农坑农的具体事例。其中一个是说老傅不惧威胁,制止了分水街个体农资经营户徐某某卖假农药的事情。

舒安是南北狭长的地形,分舒安、徐河、分水三个片。其中,舒安为中片,徐河为北片,分水片在南,靠近湖泗镇。他们说,徐某是分水街上的一个个体户,也没说具体姓名。我也不知道徐某是怎样的一个人,就根据他们提供的素材,写了一篇报道寄了出去。后来,这篇报道被四家媒体采用,分别是8月25日《长江日报》的《傅永祥:坚决制止损农坑农》、8月27日《湖北农民报》的《舒安工商所长傅永祥被农民称为“保护神”》、9月7日《武昌报》的《工商所长制坑农》,以及武汉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时间和标题不记得了)。

过了不久的一天晚饭时刻,我去食堂吃饭,食堂炊事员老刘说,今天中午分水的徐柏林来找你。我说徐柏林是谁,我不认识。老刘说,你不好搞了,徐柏林是舒安有名的“哥们”,他说你在报道里说他卖假农药,他要找你扯皮的。你今天中午不在,他没碰到你,以后还要来找你,你以后注意点。我说,管他是哪个,我怕个鬼。

徐柏林说是这么说,后来也没来找我。

以后,随着在乡里搞久了,徐柏林有时候也来乡政府办事,我才认识了他。他个子不高,说话瓮声瓮气的,看起来也不像是一个喜欢斗狠的“哥们”。他见了我的面,也没提那个事。就这样,我们彼此就当没有发生过那件事一样,成了点头之交。

据老李后来讲,因为这几次报道,傅永祥在局里当年的考核中获得了不少加分,由副科被提拔为正科,第二年从偏远的舒安乡调回了县城纸坊任职。老李说,老傅能这么快升迁、调动,你功不可没。

有了傅永祥的例子在前,后来的工商所长陶世红也托乡党委副书记黄祥胜的爱人詹嫂子来找我(她那时在工商所当协管员),请我为他们写了一篇报道《舒安工商所打假治劣不放松》,发在1995年4月1日的《武昌报》上。不过,那篇报道写的是面上的情况,事例不够典型、人物事迹也不够突出,没有产生上面两篇报道的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