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在外埠媒体上的几篇文章

(2022-06-23 14:25:03)
分类: 乡居闲草

蹒跚学步写作路(十四)

 

发在外埠媒体上的几篇文章

 

新闻作品有地域性限制,作者一般不会将本地的新闻稿发到外埠媒体上去(一些有普遍阅读价值的社会新闻除外),文艺作品没有这些限制,可以自由投稿、用稿。在我发表的作品中,也有几篇被外埠媒体采用的。

按照行政区划来说,外埠有不同的层级,比如外国、外省、外市、外县(市、区)等等。境外媒体我没有涉足过,只曾经在其它三个层级的外埠媒体上用过几篇稿子。其中,外省(四川)的1篇,本省其它地市(黄冈、随州、孝感)的共7篇。

最早发在外埠的,是1995年6月14日《黄冈日报》上刊发的一篇文学作品短评《一株不屈的兰花草》。这篇作品是谈黄冈作家、诗人周水和诗作主要特色的。

黄冈,古称黄州湖北省地级市,地处鄂东、大别山南麓黄冈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名人辈出,如英山的毕昇,蕲春的李时珍,浠水的闻一多等等。黄冈革命传统光辉灿烂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有黄麻起义的策源地红安、麻城,有全国最有名的将军县红安县,现在的罗田天堂寨、麻城杜鹃等景区景点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旅行观光。武穴市黄冈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诗人周水和曾经是武穴市的一名小学教师。我发到《黄冈日报》上去的一篇文章,就是评论他诗歌特色的一篇短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周水和同为《湖北农民报》文学副刊的骨干作者。1993年10月,同为农村小学教师的我,跟周水和一道,赴京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文联《文艺学习》杂志社联合举办的“走向21世纪全国文学创作研讨会”,由此相互结识。

研讨会结束后,周水和给我寄来了自己的部分诗稿,想请我为他的诗作写一篇评论。看了他的简历和诗稿后,我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写成了《一株执着的兰花草》这篇短评,分析了他诗作的主要特色,以及他不甘沉沦、屡挫不颓形象,揭示了他顽强不屈奋力抗争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得到了《湖北农民报》副刊主持人胡德民先生的首肯,在1994年1月15日的《湖北农民报》上刊发了出来。

1995年6月初,《黄冈日报》拟刊发一篇关于周水和诗作的评论文章,请周水和提供相关稿件。由于稿子要得急,周水和来不及请名家点评,就把我这篇短评送了上去交差。后来,这篇短评被《黄冈日报》以《一株不屈的兰花草》为题,在1995年6月14日的副刊上刊发。

由于从小就有科技兴农的梦想,一直以来,我对农业、农村方面的报刊都是情有独钟。1997年秋季报刊征订时,我从征订目录上看到《四川农村日报》费用不贵,抱着看稀奇的心理,就订阅了一份1998年的《四川农村日报》。到1998年下半年报刊征订时节,我考虑到一般报刊这时都会刊发一些读者评刊一类的文章,借以替自己作宣传、推广。于是,我就写了一篇《外省人也爱看川农报》的短文,讲了川农报给我的业余写作和乡邻们发展生产带来的助益,寄给了《四川农村日报》,在9月19日的《四川农村日报》上刊发。这是我至今唯一一篇发在外省媒体上的作品。

2009年8月,为了纪念建国60周年,《芳草》杂志推出了“武汉城市圈作家专号”,上面有我的一篇散文《故乡的桐子园》。那期专号出版后,《芳草》杂志社给我寄来了两本样刊。对那期专号,我认真读过,还写了三篇短评,评论里面的三个中篇小说。其中,《摘掉有色眼镜,享受亲情阳光》评论的是湖北随州作家龚凤鸣(曾任随州市作协副主席)的小说《哥哥,等等》。《哥哥,等等》这篇小说写的是继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我写这篇评论是有针对性的。当时一个要好的文友,正为这事感到郁闷和困惑。我在文中提出,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继父母,将继父母当亲生父母一样对待,这样才不会被不良情绪笼罩,享受到亲情的阳光。这篇短评被我的老朋友、随州市作协副主席、曾都区作协主席罗爱玉看到后,认为写得不错,就在她主编的刊物《今日曾都》上刊发了出来。

2010年、2011年这两年,我在荆楚网东湖社区、汉网荆楚文坛等文学论坛上,结识了孝感诗人杨修华(网名总是晴)、汤秀英(网名乡下妹妹)等诗人,特别是阅读了汤秀英发在论坛上的很多爱情诗作。我觉得她很有才气,也很勤奋,诗风简明、晓畅、朗炼,通俗易懂,不同于那些梦呓一般、让人看了不知所云的所谓新潮诗。为了练笔,我先后写了十一篇读后感,全方位、多角度评析了汤秀英诗歌艺术特色。

当时,杨修华在应城广电网负责文学栏目,他先后安排播发了我的5篇作品,其中,关于汤秀英诗作的评论3篇,分别是《凄美的寓言,无奈的现实》、《爱情路上的朝圣者》、《人生自是有情痴》。另外,还选发了我的另一篇评论黄冈作家天河的短篇小说《因为爱》的短评《爱,与残忍无关》、一篇抒发我少年时代理想和抱负的随笔《少年壮志不言愁》。这几篇文章播发后,他都给我寄来了用稿通知,并象征性地支付了稿酬。此后,他因为工作变动,再没在这里选发过我的作品。这些也就成为我发在外埠媒体上的最后几篇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