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与《江夏报》情谊的四篇文章
(2022-06-22 14:25:47)分类: 乡居闲草 |
蹒跚学步写作路(十二)
记录与《江夏报》情谊的四篇文章
从1990年开始向《武昌报》投稿,到2003年《江夏报》停刊,十几年间,我一共写了四篇记录与《江夏报》交往的文章。其中,两篇分别是江夏报复刊10周年、20周年的征文,另一篇是自发表达对江夏报记者、编辑感激之情的心声,最后一篇是与《江夏报》的告别之作。
第一篇叙述我与《江夏报》(当时名称为《武昌报》)情谊的,是1990年的一篇征文。当年,报社举办了纪念武昌报复刊十周年的征文活动。我写了一篇应征之作《人生旅途中最忠实的伴侣》,记录了自己从初中起一直到当年这几年中与武昌报交往的一些零星记忆。后来,这篇文章获得了征文二等奖。
第二篇创作于1997年。我于1994年离开村小学,进入乡政府从事机关文字工作。在枯燥乏味的公文写作之余,我也偶尔写点新闻、文艺一类的作品。这样一来,跟《江夏报》打交道就比以前多些了,也认识了一些记者、编辑。他们都对我厚爱有加,给了我很多关心和帮助,如何振光老师曾经用红笔逐篇批点了我那些未被采用的稿件;吴松林老师曾在我单身宿舍同我谈论新闻、文学;曹俊华编辑在乡里采访期间,邀我跟他同睡乡政府招待室一个房间,我们晚上彻夜长谈;还有刘生静、胡春枝、李红安等记着、编辑,他们或与我促膝谈心,或来电、来函,耳传面授,不一而足。他们都是我今生难以忘怀的良师益友。对他们无私的关爱,我由衷地表示感谢。于是,就写了《感谢<江夏报>》这篇随笔,发在1997年9月17日的政文版上。
第三篇就是上面提及的第二次征文的应征之作。2000年,报社举办了纪念江夏报复刊20周年的征文活动。作为一名老读者、老作者,我自然也参加了这次征文活动,写下了《照亮我人生旅途的福星》一文,主要写的是江夏报给我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种种帮助。后来,这篇文章获得了本次征文一等奖。不过,由于以前在纪念武昌报复刊十周年的征文中,我曾经获得过二等奖。那次虽然是二等奖,但它是在我刚向武昌报投稿的时期获得的,意义非同一般,印象特别深刻,以至于对这次的一等奖倒没什么印象了。
第四篇是与《江夏报》的告别之作。为了减轻基层负担,2003年,中央决定,区县一级一律不得办报,江夏报也将于2003年11月停刊。得知《江夏报》即将停刊的消息后,我们这些老读者、老作者,心里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感情,都有一种失落感。看了报上刊登的几篇告别之作后,我也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我也写下了一篇话别之作《二十年不了情》,讲述同江夏报20年的交往经历,在11月30日的江夏报上刊出。这是江夏报出的最后一期报纸,我的这篇文章也随这期报纸一道,成为一段历史,成为永久的纪念。
这篇文章刊发后,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许多人都说,这篇文章很感人。乡政协主席老余说,老陈的文章比某某某的文章写得好,他的文章赶不上你。你的文章能打动人心,感人至深。原江夏报副总编辑吴松林老师在江夏报停刊后,转任区教育局副局长,后来又负责主编江夏区志。三年之后的2006年,他在跟刘生静老师等同事谈起江夏报往事时,谈到了我那篇告别之作,继而又聊到两年前那篇轰动全区的“扶贫风波”报道,想知道我的境况,他们特地抽时间驱车几十公里,跑到我所在的单位舒安乡政府来看我。他说,那篇文章看得他“潸然泪下”,他非要来看一下我,感谢我说出了他们这些老报人的心声。当他得知我的境遇很不理想时,极力鼓励我走出去。他说,树挪死,人挪活,你最好换个环境,不要困死在这里。在他的大力帮助下,我于2007年初离开了舒安乡政府,来到了现在的单位,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