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改变生活(三)


标签:
通信电报大楼电报通信改变生活塔钟福至心灵 |
北京电报大楼坐落在西城区(原宣武区)西长安街11号,是中国第一座最新式电报大楼,是当时全国电报通信的总枢纽。1956年4月21日北京电报大楼动工兴建,1958年10月1日,北京电报大楼正式投入生产。北京电报大楼的总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总高度73.37米(主体部分共6层,高为32.5米),总长度101米。大楼俯视为“山”字形,楼上装四面塔钟(钟的直径为5米),气势恢宏,是人民邮电事业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电报大楼的钟声曾是新中国、新北京的重要标志,其营业厅曾为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
电报大楼的塔钟设备最初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最初为古铜色钟面、白色指针,20世纪70年代改为白色钟面、墨绿色指针。最初全天正点播放报时钟声,报时前奏曲使用《赞美新中国》和《东方红》,后来按照周总理指示,改为每晚10时至次日7时前停止报时。现在的报时前奏曲是20世纪60年代选定的由钢琴式钢片琴和打击式钢片琴混声演奏的《东方红》乐曲。
电报大楼启用初期,塔钟每天24小时整点不间断报时,悦耳的钟声方圆近2.5公里的人都能听到。一个月后,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改为每天晚10时后至次日晨7时前停止打响报时。据说,那是周总理关心老百姓生活,怕夜间巨大的报时声影响居民休息。
塔钟直径为5米,钟上的长针1.9米,短针1.5米。我们现在看到的钟面是白底,指针是墨绿色的。刚建成时不是这样,那时塔钟的钟面是古铜色,指针是白色的。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崇尚红色,遂把钟面改成白色,指针改成红色。进入70年代,塔钟更新改造,才改成了今天的样子。目前的颜色既庄重、醒目,也体现了邮电的标志色。邮电分营前,各大城市的邮电局大楼几乎都有一个塔钟,或许这都是从北京电报大楼得到的创意,塔钟已经成为那个时代邮电事业的一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