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古桥1》天剑专题摄影-32

标签:
房产 |
分类: 专题摄影 |
上图:《弹月桥》
又名九水庵弹月桥。德占时期1904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由德国人修建,1905年通车。位于青岛崂山风景区南九水大石头村。与王子涧大灰桥(下图)同时修建并相隔仅数百米。为最早最大的混凝土拱桥,因拱圈是用直径六七十厘米的方块石砌成月牙形,故名“弹月桥”。该桥1孔长30米,净跨25米,桥面净宽4米,高8.5米,两端各有3个宽1.5米的空腹拱。《胶澳志》描述该桥:“横架两山之麓,空悬大溪之上,岩石磷磷,山水潺潺,林壑幽美,佳妙绝俗”,是当时崂山一大景观。1914年日德战争中,德人自行炸毁,日占后修复,将6个空腹拱全部用料石砌闭。1925年秋,山洪暴发,该桥倾塌,经当局按原样修复。1964年经青岛公路站于两侧各加宽1米,桥面净宽达到6米,现该桥技术状况良好。
德占时期1904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由德国人修建,1905年通车。位于青岛崂山风景区南九水大石头村。是我国第一条汽车专用公路—-台柳路(青岛市台东镇至崂山柳树台)上两座桥梁之一(另一座上图,弹月桥)。德国人修建此路主要是用于进入崂山度假。
因第一次使用水泥修筑桥梁,被当地百姓称为“大灰桥”,桥下深壑名王子涧。该桥长21米,高7.2米,桥面净宽4.5米,与路线斜交30度,斜净跨16.1米。用T型钢筋混凝土梁4根支撑梁的上面结构,两边用钢筋混凝土桁架做栏杆,构件尺寸较大,连同桥面形成下承式桥架,除作栏杆外,也帮同承载。桥面用砖形石块铺砌,为防止松动,石缝中镶嵌大铁钉,故亦名钉子桥。《胶澳志》描述该桥:“位四山之中,架山河之上,怪石峭立,涧泉溶溶,林木青翠,风景绝佳”。此桥已有110年历史,现仍完好,在继续使用。
1912年(清·宣统四年)建。位于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毛公山景区宫家村(宫家庵子)。临近城阳傅家埠“半阡子遗址”。相传以前此处原有500户居民,故名“半千子”地片。1958年春首次发现,1982年再次考查,发现许多石器和陶鼎足、口沿等,从部分遗物的观察,认定该区域为龙山文化遗址。该桥近于圆形石拱桥,桥梁长20米,净跨4.5米,桥宽4米。据村民们说该桥是当时村民集资兴建,是连接宫家村和傅家埠的主要道路,供学生上学通行,现在仍能使用。2010年城阳区政府投资,对该桥面进行整修。该桥设计为圆形拱桥,在青岛地区极为罕见,尤其拱底是用长条崂山花岗岩切成更是独一无二。由于设计和用料讲究加上地处山腰基本无车辆通行,历经百年沧桑桥体依旧保存完好。
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古庙村南墨水河中。据传西汉时不其(地名)为县制,属琅琊郡,有驿道经墨水河,河上已建有桥梁,至唐又建为石桥,名曰华桥。明代道人李季将其重建。李季为建此桥,曾去南方数载,化缘集资,并招人工于马山凿巨石,用擂木滚来筑成此石桥。后因年代久远,桥被淤塞。1933年,由青霄宫执事重修,当年3月上旬完工(注:现桥下有倒塌石桩,上刻有“癸未三月上澣旦,青霄宫执事建立”字样)。此石桥长80米,宽约3米以上,24孔,每孔宽、高各1.5米。底基用乱石铺筑,上用25块大石横排做桥墩。每块大石长约4米,宽、高各0.6米,其上又加两层料石构成整墩。每个桥孔上用5根钻平条石并排做路面,每根条石长约2米,宽、厚各0.4米。该桥建成后时为进出青岛的唯一通道。
位于城子村北、老“城阳石桥”下游,是青岛近郊所建的第一座大型石拱桥,也是青岛市公路管理局(前身青岛市公路站)自行修建的第一座石拱桥。1961年6月建成。桥长107米,高6米,净宽9.1米,7孔,每孔跨径12米。上部为块石垒砌石拱,下部墩石均为块石垒砌重立式,当时的设计载重量为汽—15吨。建成后为进出青岛的主干道。目前,已经是非主干道,属于县乡公路管理序列。该桥技术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