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街
和往常一样,吃过晚饭和妻子一起遛街,消化消化食物,散去一天的疲惫。妻子提议今天改变方向,往南京路走走。说着话,聊着天,从福州路沿着江西路就到了南京路。路口处边有一报摊,摊主正忙着撤摊。我信手拿起一本《读者》翻阅,觉得还行。才三元钱,很久没有买过《读者》了,觉得怎么也得6、7元钱。像大多数青少年一样,我十几岁时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喜欢《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收获》等文学杂志,尤其喜欢《读者》(以前叫“读者文摘”)上一些短小精悍、意义深刻的文章,文字简练,读后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妻子嘟囔着:又乱花钱,快,往这边走。我被拽入一条商业街,全是卖服装的。不过大多数店正忙着打烊。妻子急忙走进一家店面,我往里探头一看,卖的都是休闲服装。店门前有一长凳,我坐下翻看《读者》。不一会,妻子从店里伸出头来,“哎哎,你快进来帮我看看。”这是妻子又看中了衣服的信号。我选服装一向眼光不错。妻子举着一件刚刚过季的休闲薄毛衣,还行,这是我基本看中的信号。我又回到座位上继续看书。妻子又继续一件一件地试。妻子终于不愿意了:“你坐在外面有什么用,坐里面看不一样吗!”。一进店,年轻的女老板就迎合着妻子:“店里光线更好。快帮你老婆好好看看吧,看中一件衣服不容易的。”妻子又试了几件,都被我一一否了。主要理由是衣服都挺好看,但妻子穿着显胖。妻子本来身材一直不错,但这两年有点"放纵"自己。好衣服试过不少,能穿上的不多。妻子又不厌其烦地穿上第一件。“还是这件好看”这是我认可妻子购买这件衣服的信号。精明的女老板看出我是决策者,又积极的给妻子推荐配一条裤子。还不时地用她那东北口音和我拉近乎“你们是吃完饭出来遛街的吧。”“是啊”我答道。“这条裤子你老婆穿了一定显瘦的”听出我嫌妻子胖,女老板不失时机。妻子穿上裤子果然一套衣服更显搭配合理。“怎么样?”妻子征询的目光看着我。我看不错,你自己决定。妻子讨价还价间,我已看完了一篇不错的文章。
妻子的收获不小,220元买下一套衣服。出了店面,妻子得意地告诉我:“这个牌子的衣服,在佳世客要价六百多呢”。买换季服装是妻子省钱的绝招。我的收获也不小,一篇精致小文,又把我带回若干年前常读此类文章的年代。
刚读的这篇文章叫《漏网之鱼》。说的是美国一海关工作人员(作者本人),凭着多年的经验,发现一名经常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走私者,但一直没有发现走私者的破绽。走私者经常开着一辆黄色的敞篷轿车进入墨西哥境内,但从未发现他驾车运送走私物品,甚至从未看见过他驾车回来。每到周六他就驾着同牌号同颜色的车型前往墨西哥。作者一直认为走私者一定是从别的关口回到美国。他们采取了公开检查、监视居住、跟踪、联合墨西哥海关协查等各种方法,也没破获此案。后来,走私者不干了,改行开了一家旅店。有一天,作者前往海边度假,观看帆船赛。偶遇走私者,他走过去打招呼:“嘿,还认识我吗?”走私者看见他一愣,神情变得紧张起来。“我是来看船赛的”一句话打消了走私者的顾虑,走私者神情放松下来。“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作者问道,“你是怎么在众目睽睽之下躲过我们检查的。”“这很简单”走私者说,“我每次开着新车去,卸下车牌,再挟裹着车牌走回来。”
看完文章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类似于“会心的一笑或意犹未尽”的一种感觉,又还不完全是。《读者》上常有这样一类文章,看完后你就能体会到有一种感受不能言传只能意会。
东方天剑作于2008年5月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