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那罗延山--华严寺
来青岛已有十七个年头了,也可算半个青岛人了,这可是我人生的精华阶段。说是“精华”,可并没有什么精彩的人生值得炫耀。
在单位干了多年的接待,陪着上级领导、外地同行、还有亲朋好友,去过无数次太清宫、上过无数次北九水,却一直没到过华严寺。自去年爱上登山运动以来,就一直计划着要爬遍崂山所有景点。二月份登了蔚竹庵,三月份登了明霞洞,四月份数次登上了崂山东麓黄山村附近的几座无名山。五月十日,我终于去了华严寺,登上了那罗延山。
周六一大早,收拾登山装备,驾车前往华严寺。一进入滨海大道,迎着车窗扑面而来的是新绿的树叶散发出的清香和漫山遍野满目的翠绿;灿烂的阳光洒满沿途的村落、山庄,天格外的明,地格外的亮,一切都是新鲜靓丽的。这样的景致,顿时我令精神爽快起来。
选择走滨海大道,经仰口,道路非常顺畅,不一会即到了华严寺。车还未停下,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观音立像,好象是用汉白玉雕刻的。原来华严寺景点这么壮观!这超乎我的想象。一下车就遇到一个庞大的登山队伍,足有50人左右。这个登山队组织有序,装备齐全,年轻人居多,还有部分10岁左右的小孩,听口音是外地游客。一直想加入本市类似于这样一个登山组织,这样热闹些,还可以认识不少朋友。
崂山是道教名山,但华严寺却是佛教圣地。华严寺位于崂山东麓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半山腰,是崂山规模最大的佛寺。明代高僧憨山曾在“那罗延窟”面壁修行使这里远近闻名。华严寺系明代御史黄宗昌在崇祯年间罢归故里即墨后出资修建,后毁于兵乱。清初由其子黄坦移址续修,顺治九年(1652年)落成,始名“华严庵”,又名“华严禅院”;1931年改称“华严寺”。华严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整个庙宇依山势修建,为阶梯式院落,布局严谨,宏伟而典雅。华严寺第一代住持慈沾是临济宗传人,华严寺共经20代。藏经阁建在4米多高洞形的山门之上,呈方形。建筑古朴典雅,集中体现了明代建筑艺术风格。华严寺西侧有一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持的藏骨处。院中的一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有两珠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60年代松树枯死。与砖塔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处。相传是农民起义领袖于七兵败出家,法名善和,圆寂后藏此墓之中。
华严寺并不高。参观华严寺后,开始登那罗延山。1公里多的上山路,不算远,但山还是比较高和陡的。好在上山的路修得非常好,爬起来不累。沿路苍松夹道,翠竹成林;乱石下山溪叮咚,只闻其声,不见其水。往那罗延窟去的山路,实际上是沿着一条经雨水千万年冲刷而成的下山河道修建的。说是“河道”不很相称。沿路的两边是高山,前方也是高峰,路在山谷间。我称之为河道的河床上堆满了巨石,这些巨石都是被雨水从山峰冲下来的。由于石头太大,又太多,因此,山泉在石头下面流淌是看不见的,但潺潺的流水声,不绝于耳。也许下几天大雨就能看见水了。
去年爬九水时,跟卖凉粉的山里大嫂认识了一种叫“龙须菜”的野菜,漫山都是,藤状,掐嫩嫩的芽头可食用。一路上一边采摘龙须菜,一边拾阶而上,一点也不觉得累。野菜采够了,也到了那罗延窟。这里距山顶已不远了。高山之巅,回眸一望,大海辽阔无边,烟雾蒙蒙,海水有深蓝、有浅蓝、还有泛着黄色的,分成好几个层次几种颜色。几座无名小岛点缀其中;再多几座就像千岛湖了。山海间,小渔村里散落的红色的屋顶,显得格外耀眼。绿色的山谷、红色的村落、蓝色的大海、明亮的阳光、海面上的渔船,这就是大自然绢画的美丽的春天!
那罗延窟位于那罗延山山顶的南侧,是山梁的一部分,处于山顶的较低位置。来到洞窟前,仰头望去,大自然的归鬼斧神工还是令我震撼。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大石窟。一般所见的石窟不是平面的,就是地下的,这个那罗延窟却是朝上通天的!就像一个锥状的圆筒立在那,顶部锥尖部分被削去,直冲蓝天,身处其中,更觉壮观!
这可不是一般的石窟,据憨山法师考证,这是一处佛教圣地,被称着“佛教世界第二窟”。华严经记述:“东海有处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憨山大师为寻找此窟,不远千里从山西五台山来到崂山,曾在洞内修行两年。传说很久以前,那罗延神在此洞内修炼成佛后,凭着巨大的法力,将洞顶冲开升天而去,留下了上部通天的圆孔。这是神话。据科学考证,该窟是处特殊的古冰川遗迹。第四纪时期,崂山被深厚的冰川所覆盖,冰雪融水顺冰缝自高而下流动,经长期冲刷,在洞的顶部形成一个深圆形的冰臼,而后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石窟。
登山是项好运动。锻炼身体,陶冶性情;欣赏自然风光,呼吸清新空气;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可以交新朋友,增进情感。
这次登山留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因为,到那罗延窟就没有路了,没有继续往上爬,再往上就是棋盘石景区了。这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这是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周末。还会有下一个的----华楼景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