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2、种-面积关系(斑块大小对物种数量的影响)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一般说来,物种多样性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得到解释:
面积越大,记录到的种越多,这已在植物群落调查中得到证实。
面积较大,遇到的稀有种的机会越多。
面积小支持的种群较小,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差。因为小种群往往容易近亲繁殖,环境变化或突发事件的发生而灭绝。
但是从以上曲线中可以看出,随生境面积的增加,物种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不再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了物种数量与生境面积有关外,还与其他的因素有关。在环境规划时,除了考虑物种与斑块面积大小有关外,还要考虑其它因素,如最小存活种群,维持最小存活种群的最小面积,维持生态系统完整的最小面积。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3、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式中,S为物种数,t为时间,I为迁入率,E为灭绝率。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迁入率I由岛屿与种源的隔离程度决定的,由图可以看出,隔离得越厉害,迁入率越低,图中远岛的迁入率曲线明显低于近岛,迁入率均随物种种数的增加而下降。因此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研究斑块物种维持机制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用下面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陆地斑块的这一复杂过程:
物种丰富度=f(+生境多样性,—(+)干扰,+面积,—斑块隔离程度,+年龄,+基质异质性,—边界不连续性)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4、斑块与自然保护区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四、斑块的形状
1、生态学意义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同样D=1时,斑块逐渐接近正方形,D值增加,斑块逐渐呈长条形状或不规则的形状。
式中D为斑块的形状指数,L为斑块的周边长度(边缘长度),A为斑块的面积。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在生物地理学中,物种空间分布范围的形状变化相当大,往往可以从分布形状来了解物种的动态,如凹形边界反映分布范围在收缩,而凸形边界代表扩展,平滑边界可能反映了物种分布较为稳态。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2、斑块形状与物种分布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表2-2 几种不同形状斑块形状及其生态意义 |
||
特征 |
圆形 斑块 |
条带状、环状、半岛状 |
内缘比率 |
高 |
低 |
边缘长度及其与基质相互作用 |
少 |
多 |
斑块内屏障出现概率 |
低 |
高 |
斑块内生境多样性的概率 |
低 |
高 |
物种迁移的廊道作用 |
低 |
高 |
物种多样性(生境多样性不变) |
高 |
低 |
斑块内动物觅食效率 |
高 |
低 |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思考题:
3、边缘效应
1)林缘对森林植物和动物区系成分有很大影响。如:小片林地中心的种子雨是以林缘植物种子为主,这样最终将改变森林的树种种类组成,内部耐阴植物将被来自林缘的不耐阴的种类所代替。因此小的和形状不规则的森林斑块不大可能维持森林内部的植物种群,也就是说,小的和形状不规则的森林斑块的稳定性弱。此外,人们还发现,鸣禽一般不在林缘做巢,而是在林地的中心部位。为此,有些动物种群就被限制在边缘环境或内部环境之中。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2)影响边缘宽度范围的主要因子:
3)边缘的类型: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五、斑块的数量与构型
1、斑块数量的表达方法: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2、斑块间的相关性指标
式中ri是斑块i的隔离;n是所研究的邻近斑块数目;dij是斑块i与任意相邻斑块j间的距离。
式中ai是斑块i的易达性指标;dij是斑块i和n个相邻斑块中任一斑块j之间沿连线如廊道的距离。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3) 斑块间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
式中Ii是斑块i与相邻n个斑块间的作用度;Aj是任一相邻斑块j的面积;dij是斑块i与任一斑块j边缘间的距离。
式中σ2x,σ2y分别为x、y坐标的方差。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5) 多个斑块的分散度(dispersion)
式中Rc是分散度指标;dc从一个斑块中心到其最近的斑块间的平均距离;λ是斑块平均密度。当Rc=1时,斑块随机分布;Rc<1时,斑块呈聚集性分布;Rc>1时(最大值为2.149),斑块呈均匀分布。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3、景观破碎化指标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3) 廊道密度指数:
(4) 景观内部生境面积破碎化指数:
(5) 加权形状系数: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6) 聚集度指数:
(7) 景观斑块数破碎化指数:
式中FN是景观斑块数破碎化指数,Nc是景观总面积,MPS是景观中各类斑块的平均斑块面积,Nf是斑块密度。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式中FS1和FS2是斑块形状的破碎化指数,MSI是景观斑块的平均指数,ASI是用面积加权的平均斑块形状。SI(i)是景观斑块i的形状指数,P(i)是斑块i的周长,A(i)是斑块i的面积,A是该景观类型的总面积,N是该景观类型的斑块数。这里AS(i)的计算是以正方形为标准的形状指数,即正方形的形状指数为1,其他均<1。
(8)景观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
第二章 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4、斑块的格局
随机分布
规则分布
聚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