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抗震五人记(二) 第一回
标签:
北医三院抗震救灾雅安 |
第一回 吴侬软语 道不尽春华秋实
http://s16/small/5286d833t7c625550c8af&690第一回" />
吴华 北医三院感染控制科 助理研究员
照片上这位体态偏胖的中年人就是第一位讲述对象,三院感染科的吴华老师。很多人对于医生的认识其实往往来自于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外科大夫或者急诊科大夫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将吴华老师放在第一个来介绍的原因——因为感染控制在地震救援中扮演着异常关键的角色。
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无法及时掩埋的死者、大量运出的伤员、灾后脆弱的医院防护条件,以及面临污染风险的水源,种种因素,都使得灾后防疫工作时时刻刻如临大敌。此次三院医疗队共有副队长杨雪松老师和吴华老师两位感控方面的专业人士参与救援工作,
从正式开展工作的第一天起,吴华老师就与杨雪松老师一道,积极协助当地医院开展相关诊治流程的调整工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后的继发性疾病和损伤逐步显现,院感防控、危重症管理、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的压力也是不断增大,吴华老师更是加班加点,在杨雪松老师的带领下,与当地感控同事共同完成了如下工作:
1.协助医院对接诊伤员流程、区域合理规划,布置配套设施;
2.尽可能在临时帐篷病房做好床旁隔离、手卫生、地面清洁消毒及医疗废物处理工作;
3.做好手术治疗保障,落实中心供应室、手术室、ICU感控要求,保障手术安全;
4.针对震伤特点,随着震后时间的进展,感染伤口增多且有可能出现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准备出隔离检伤及清创观察区,准备手术预案明确诊治流程及消毒、隔离、物品、器械及废物处理要求并尽快培训到位;
5.手卫生:在临时帐篷区域配置快速手消,宣教医护人员、志愿者及陪住家属;
6.培训保洁、废物收集处理人员。
http://s7/bmiddle/5286d833tdbd7563805d6&690第一回" />
图右二即杨雪松老师
http://s10/bmiddle/5286d833tdbd756d9f399&690第一回" />
除此之外,吴华老师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负责整个医疗团队在前方的资料收集和通讯整理工作。每位队员的心得感悟、医疗队的救治经过、与后方的联系沟通……都需要这位“大管家”一一汇总处理。医疗队在前方的点点滴滴,正是通过吴华老师的一条条微信传递出来,就像江南的黄梅戏一般,用那婉转动听的吴侬软语,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动人剧目。也正因为这样,在传回的众多照片中,我们没有看到一张吴华老师自己的照片。而吴老师所配发的照片中,也只有下面这一张附上了一句略显个人的评论。
http://s3/small/5286d833tdbd75786e8b2&690
“警车带我们穿过颠簸的小路”
这是一张拍摄于21日凌晨,医疗队在到达成都后马不停蹄赶往雅安灾区途中的照片。而这样的时间也成了接下来几天吴老师的家常便饭,因为资料整理工作的特殊性,往往队员们忙碌了一整天,累极入眠的时候,正是吴老师默默工作的时候。队员们都说吴老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为了时效性和准确性,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后半夜。也正因这样的付出,医疗队在前方的信息得以及时传回后方,医疗队遇到的困难也得以及时通过有效的沟通加以解决。
记不得是谁曾说过一句,“在救援一线,孩子是一个不忍提及的话题,因为太容易让自己落泪”……
听吴老师的爱人说:“孩子今年三岁半,现在特别想他,每天都问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还会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边哭一边说,爸爸去四川救灾了。目前他还不会写字,我们一起画了两张画。昨天晚上他和我挤在手机前面,看见了爸爸从微信里传来照片,开心极了。”
http://s9/bmiddle/5286d833tdbd7586c5fa8&690第一回" />
地震或许不是人人都会经历,但这份相思亲情却是人间至情,循着这个想头,是不是我们可以和“地震中的他们”找到更多的相通和理解而不是干巴巴的同情了呢?
面对这样纯真朴实的画笔,也许唯有“祝福”二字了吧。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