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救治玉树重症同胞过程及回程
下午3时,转运患者的军机缓缓降落在格尔木机场,机场跑道上数十辆120急救车和十余辆载着近百名解放军战士的军车大卡车立即向飞机降落处驶来,顿时,整个机场顿时沸腾起来了。根据伤者的病情,我们积极配合格尔木的医务人员与武警官兵将重症患者尽可能地小心翼翼地从飞机上平稳地抬下来;一般轻伤患者,大伙2--3个人团结协作,分别采取背、抱和搀扶的方式,将患者转移到急救车上,然后迅速驶往格尔木市各大医院。所有工作都在井然有序的进行。
这次转运到格尔木市的患者共计177名,分别安置在解放军22医院(71名患者)、格尔木市人民医院(52名患者)、海西州第二人民医院(27名患者)和青海油田格尔木基地职工医院(27名患者)。我们在田耘队长的带领下,与当地卫生部门及各医院的医务人员紧密协作,立即投入到救治工作中去。
由于地震中绝大部分伤员均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如颅骨、胸骨、脊柱、四肢的骨折以及内脏出血等),因此,我们医疗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决定以外科(尤其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为主体,其他学科辅助的救援方案。我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主要的职责是与ICU、肾内科的队友积极配合外科医生开展术前术后的工作,做外科同仁的坚实后盾。大家深入病房,详细了解每位病人的病情和体格检查,结合患者的相关检查,逐一完成了收治伤员的病情评估和诊断,同时与其他兄弟医院的救援队密切合作。合作的方式是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团队,每个医疗团队均有不同学科的专家,将同一学科专家的意见归纳起来,建立多学科联合查房的机制,为每个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精心、有效,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努力降低致残率。同时也避免了药品、器械的浪费。尽管大家非常疲惫,但仍然在努力克服高原反应、寒冷及干燥的情况下卯足了干劲,发扬三院不屈不挠、顽强工作的精神,从177名患者中筛选出了14名危重患者,他们主要分布在解放军22医院、格尔木市人民医院,其中部分患者需立即做手术治疗,我院骨科田耘大夫连续做了十余台手术,累的鼻出血;胸外科沈祯云、神经外科谢京成、普外科姚宏伟大夫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为了患者的一切在手术台上忘我的工作,他们一个个疲惫而忙碌的身影书写着他们对生命的关爱与珍视,充分体现了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革命精神,让我的笔尖在此刻定格下那一个个感人的瞬间。这些危重患者的病情需要进入ICU(重症监护室)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可以当时当地医院尚无ICU病房,于是我们急诊专业、ICU、肾内科、感染科等学科的医生立即行动起来与各兄弟医院救援队的同志一道,因地制宜,终于协助格尔木市人民医院建立了首个简易的ICU病房,基本上具备了接治转诊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我院感染科袁晓宁同志就院内感染、消毒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天清晨,我们医疗队的队员各自辗转于好几家医院,大家查完病房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与外科同仁沟通、协商、多学科联合会诊,再对治疗方案做相应的调整。努力确保每一位患者的病情稳定或逐步好转;确保每一个珍贵生命的延续;确保每一位患者走出痛苦的折磨。稍有空隙或利用查房的机会也会与能沟通的病人聊聊家常,好帮助他(她)们心理的恢复早日走出心灵的阴霾。
在我们简易的ICU病房里,曾有这样一位生命垂危的患者:在这次地震中右前臂受到挤压伤,肋骨骨折并胸腔积液,肝被摸下出血,后发生右前臂肾筋膜高压综合征,导致肾功能衰竭,电介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继而出现应激性胃溃疡并出血,呼吸衰竭,心力衰竭,DIC等,严重威胁着他的生命。每次查房时,大家心情都非常沉重:解放军花那么大的力气把他从废墟中救出来,而在到达救治地点后死亡,那将使我们的良心受到谴责,为我们的职业蒙羞。经多科联合会诊反复探讨,我们大胆决定:在挽救生命的同时尽一切努力保护他的右前臂不致残。术前制定了非常精细、周密的治疗方,手术时开右前臂骨筋膜减压,同时充分改善凝血功能紊乱,予患者无肝素化血液透析,纠正电介质紊乱与酸中毒,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抑制胃酸分泌并保护胃粘膜,积极营养支持和对症处理,必要时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呼吸衰竭,经全体人员3个昼夜的奋力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我们也长吁了一口气。看着患者脸上挂着憨厚质朴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对我们说谢谢时,我们的心里感觉到的是莫大的安慰。
经过十余天的抢救、精心治疗和护理,目前我们所在几家医院的所有伤员的病情稳定并逐步好转,我们也能功成身退返回北京复命。让我们在为逝者默哀的同时,为生者祈福:祝福他(她)们早日康复,返回重建的家园。我们虽然离开了但我们的心永远与他们在一起。尽管灾难带给了他(她)们无尽的悲哀和伤痛,但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相信他(她)们的明天会更好!!!
北医三院急诊科
王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