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几句话。能够洗个澡,简单的吃点饭后,坐在电脑前写点东西,特别是发自内心的感触,绝对是一种幸福,一种坐在办公室体会不到的幸福。
2010年4月15日
出发前
其实4月14日院领导给我们开会动员时,我已经感觉到今天肯定要出发。只是没有想到从部领导、院领导、科领导及同事们对我们如此的重视;因为4月14日下午四时朱曦主任、么改琦书记找我与樊巧鹰谈话,我科决定派我们去青海抗震救灾,我俩会心的一笑;2003年我们毫不犹豫的共同进入SARS病房,到那天再次毫不犹豫的答应去玉树抗震救灾第一线,因为我们与大家一样,医务人员的职责铭刻在心。部领导、院领导、科领导及同事们为我们送行,一句句嘱托、一句句叮嘱、一句句关怀,听在耳里,暖在心中。语言是朴实的,心情是激动的,医院是大家的坚实的后盾。
出发及到达
今天的南苑机场是沸腾的,场面是热烈的;我于是有了第一次乘坐运输机的经历,第一次乘飞机不用系安全带,开始感觉到运输机是那样的平稳,大家相互熟悉着,彼此关心着……因为玉树机场十分繁忙,因为总理又一次亲临地震第一线,我们先降落兰州机场(,15:30降落兰州机场),机场及时给我们准备午餐,感受到了方方面面对抗震救灾的支持。17点再次起飞,18:30终于降落到玉树机场(军用机场,只能停两架飞机),一下飞机,西北风情扑面而来,雪山、牦牛…可爱的战士立刻帮我们卸物资,一辆辆救护车、客车、军车呼啸而来,有序的停在停机坪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车上被抬下,大家刚刚沉溺在美景中的心情,片刻震撼之后,立刻投入搬运、慰问、转运伤员中去,尽管气温只有零度,开始有了高原反应,没有抱怨、没有叫苦叫累,更是主动拿出自己的水、食物送给伤员;一幅幅凄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场景……看到自己的手指已经变紫,再看看大家都发紫的手指、变青的嘴唇,相视淡然一笑!李晓光说:“以前给学生讲呼吸困难紫绀,这太典型了!”
二十二点我与谢京城、李晓光携带部分物资先到达候机大厅,先与先前到达的兄弟医院会合,等待田耘队长他们九位兄弟姐妹…这时大家才发现手机一直没有信号,无法与外界联系,因为我们知道领导、同事、亲朋好友都在惦记大家,在焦急的等待我们的消息……
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
兴奋与意料中的高原反应,及明天会看到什么样的震后场面、遇到什么样的挑战,让大家一夜的辗转反侧;不到五点半大家都爬了起来,彼此问着睡的好的?身体怎么样?相互提醒着吃药、动作一定要慢,不要过度用力…让大家高兴的是终于有了手机信号,顾不上洗漱,纷纷抓起电话,向领导、同事、家里报个平安,同时领导、同事、家里的关切的短信蜂拥而至……
不能不说的是昨晚我们北医三院是兄弟单位议论、羡慕的焦点,“你看看人家北医三院,准备的那叫一个充分”,尽管外面的温度只有零下七度,我们躺在温暖的睡袋里,享受着别人的羡慕,再次感受到了领导的英明与对我们的关爱;大家的情绪,高原反应明显感觉比昨天好多了!
上午在焦急的等待、繁忙中度过,不断有伤员过来就诊,不停的出去协助当地医疗队会诊;鉴于灾区的大部分伤员已转移到青海省两个最大的城市(西宁、格尔木),卫生部和青海省卫生厅决定北京的医疗队到重病人最多的两个城市抢救伤员;经过田耘队长强烈要求,我们北医三院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救灾指挥部同意北医三院与人民医院到格尔木。
14:30我们一行六人在田耘队长的带领下再次踏上运输机,离开玉树,前往格尔木(田耘、袁晓宁、沈祯云、王斌、樊巧鹰、葛庆岗);令我们遗憾的是那六位兄弟姐妹为了给伤员让路,让更多的伤员更快得到治疗,毅然选择留在了寒冷、高海拔的玉树;我们六人也只能坐在行李上……
15:50平稳降落于格尔木机舱,飞机一停稳,我们先下了飞机,一个个惊呆了!没有想到的是,一辆辆整洁救护车排列有序的等候在停机坪,一队队可敬的战士组织有序的抬着担架已等在运输机舱门口,看着一个个伤员被抬下,一辆辆救护车飞驰而去,除了感慨,还有感叹,就连久经抗灾战场的田队长看后佩服的也感慨了一番……
经过简短的休整,田队长和队员立刻进入病房,了解伤病员具体情况,经过和当地医院医生联合查房,将患者按轻重缓急分门别类,给予明确标示,重症患者优先得到治疗。晚上,和当地卫生局李局长共同召开四大医院院长联席会议,商讨治疗策略,与各医疗队共同商讨对策,形成联合会诊工作机制。取得了共识。并约定次日对疑难患者进行联合会诊,治疗工作有序的展开了。
(见后续)
令我最遗憾的是今天发生的一件感人的事我不能写,等回京后一定会写!我们祝福老人家平安!
今天终于能够坐下来写些东西,特别是现在能坐在温暖的房间内,没有高原反应,写字是一种愉悦!最后用 我朋友的一句短信共勉“又一次历练,人生因此会更精彩!”
对领导、对同事、对亲朋好友,心中除了谢谢!还是谢谢!
北医三院危重医学科 葛庆岗 樊巧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