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9日,星期四,阴
发挥抗感染临床药师所长
今天是我来成都参加抗震救灾的第二天,早晨九点钟临床药学组的组长分配任务,为了发挥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的专业特长,为地震伤的患者尽我微薄之力,我主动请缨去外科ICU。早晨8点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药剂科吴主任的陪同下我来到了外科ICU,吴主任向外科ICU黄主任介绍说:这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的胡永芳副教授,主要从事抗感染专业。“欢迎,欢迎。”黄主任热情的握着我的手,并向我介绍了外科ICU病房中各自正在忙碌着的医护人员:出乎我的意料,除我之外,医护人员中还有多名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志愿者,其中4位医生来自上海的,1名医生来自哈尔滨,加上3名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本院医生以及十几位护士,共同组成了位于抗震前沿的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ICU病房的医疗小组。
我扫视了一遍病房,里面住的患者大都插着呼吸机,心中暗想:看来这些患者病情都比较重啊!这时,黄主任看着两位病人神情严肃的说:“胡老师,请教您一个问题,那边两位是聚源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地震造成他们肢体严重的挤压伤,虽然受伤肢体已经截肢,但是由于创面较大,伤口有较严重的感染,目前生命体征不平稳,还处于高危期。为了挽救他们年轻的生命,他们俩目前正在接受利奈唑胺(斯沃)持续肾脏替代治疗
(Continue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但是,采用CRRT治疗对这两位患者安全吗?治疗过程中需不需要调整利奈唑胺的剂量?治疗多少时间为宜?你来的正好,这些问题正在困扰着我们”
。
毕竟利奈唑胺在我国上市不久,临床医生对其药理学特性尚不完全了解,于是,我向黄主人解释说:“利奈唑胺,是一种新的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去年年底才在国内上市,该药主要适用于VRE、MRSA所致的严重感染。30%的原型药经肾脏清除,70%经肝脏代谢生成无活性的两种代谢产物;按照PK/PD分,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T>MIC为40~70%),即两次给药间隔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时间越长,抗菌效果越好,一般给药期间50%以上时间大于MIC方可达满意疗效。在实施CRRT(包括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透析、缓慢血滤等)时,由于利奈唑胺大部分通过肝脏代谢,肾功能不全不会影响体内原型药物浓度,理论上推测不需调整剂量。但是,由于该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只有30%,相对分子质量为337.35,进行CRRT时,是否可以滤出,尚需实验数据支持”
。随后,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药剂科杨勇药师的协助下,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外文献,明确了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时可部分清除利奈唑胺;但是,当MIC<2mg/ml时,T>MIC为90%以上,而MIC³4mg/ml时,T>MIC约为57±32%。通过我对利奈唑胺药理作用的分析,加深了大家对该药的认识,排除了对使用该药的一些疑问。结合这些患者创伤很重,创面有较明显的感染,每次换药均有大量的渗液,每天均要丧失较多的体液的临床现状,我们经过慎重讨论一致认为,给这两位小患者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的同时,采用CRRT治疗是很有必要的。随后结合相关的检验结果,制定出了严格的治疗方案。
我紧张的抗震救灾工作就在这热烈的讨论声中开始了,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要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与ICU病房的医护人员一起,精诚团结、密切合作,为挽救灾区危重患者生命竭尽全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