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
(2022-04-22 16:44:00)
第一,让孩子把数学大纲拿出来,对着知识点想。凡是一看就知道的就打上钩;凡是看了之后完全不知道大纲上说的那个点是个什么东西的,就打上叉。凡是打钩打叉的都不要看,专看剩下的那种看了之后好像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又觉得说不清楚的,把数学书翻出来仔细看上几遍。第二,把前几年的高考题拿出来做一下,凡是会做的不要理它,根本不会的也不要理它,就是感觉好像会做,但是却拿不准的,把它们彻底给拿准了,吃透了,就行了。结果就用了一个月,那孩子数学成绩真的就提高了20分。
不理解,无记忆 1。记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能把这么多公式背下来而且还能熟练运用的人,肯定是脑子跟自己长得一样的人。人脑不应该去和电脑比拼记忆力。我们记忆的目的不是为了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而是为了在中高考中帮助我们解题,或者用来解决别的实际问题。有意义的东西才去记,没意义的东西就不要记。
不要迷信一些花里胡哨的记忆诀窍。比如,不管是用“谐音法”还是“图形法”还是别的什么方法来强行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几十位数字,这些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有这个工夫,不如多解几道数学题,对提高数学成绩更有帮助。
2。根据知识的用途来决定记忆的重点
并不是所有需要记忆的东西都要记得一清二楚才算“记住了"。只要得到了我们背一个东西所希望得到的收获,就算“记住了”。
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公式的记忆,目的是为了计算解题,所以重点在于知道它的来龙去脉,用起来才灵活;语文的诗
词和文段,重点在于理解它的构架和文笔,写作的时候才能借鉴,至此个别字词有小差错,其实没什么关系;历史政治知识的记忆,重点在于记住历史事件的脉络和政治理论的逻辑结构,在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用得上,至于具体的表述,不需要记得一字不差;英文文章的背诵,重点在于加深对单词、语法和句型的理解,背完之后把文章忘了都没关系,记住文中有用的语法和句子结构就行。
3。只有真正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记忆=90%的理解+10%的背通。花在理解上的时间一定要比背诵的时间多,这样学习才有效率。没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死记硬背,只会有两种结果:第一,记得慢,忘得快;第二,记得快,忘得更快。
如果有一些知识记起来很痛苦,或者不断地背又不断地忘,首先要怀疑的不是自己的智商,而是自己对这些知识有没有彻 底理解。
4。彻底理解是指明白过程而不是记住结果
在某一块知识的内部,如果你知道它里边最简单的念最复杂的内容之间的联系,那么你对这一块知识,就算彻底理解了。它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复习解析几何的时候,你可以先问自己:“解析几何最简单的概念是什么?”再问自己:“解析几何里面哪些地方我觉得最难,最搞不清楚?”然后,你试着用各种方法让自己搞清楚怎么从这些最简单的概念一步一步推出最难最复杂的知识点。只要你把这个过程搞清楚了,那么,这些难点对你而言,就可以算是彻底理解了。这个方法,对任何一种有规律的知识,都是有用的。
5。把握知识的规律可以让记忆事半功倍
在彻底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知识的规律,可以让我们的记忆事半功倍。寻找规律的方法,将在下一章详细讲解。引自
本章学习卡片:不理解,无记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学习的第二原则
1。通过画图的方法来养成系统学习的好习惯
所渭系统学习,就是把知识看成一个密切联系的系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善于进行系统学习的人,才是真正的学习高手。要想掌握系统学习的方法,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按照本章的方法,主动地去画体系图来梳理知识体系。
2。熟悉基知识是杭理知识规律的前提
绝大部分有用的知识都是有规律的,把这些规律杭理清楚以后,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这种梳理和把握,应该以对基础知识的彻底理解为前提。所以,严格来说,对照目录并不是杭理知识规律的第一步。真正的第一步是看书。如果对书中的基本知识点不熟悉,盯着目录看是看不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来的。
3。日常学习中梳理知识体系的时间周期
对于还在学习新课的同学来说,每一天学习的知识往往并不多,所以不需要每天都抽时间来梳理知识体系。可以在周末
或月末,学完一个大节或者一章的知识之后,再来用专门时间对自己学习过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而平时的复习,主要是看书,把当天学习的知识从头到尾看一遍,合上书本想一遍,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为梳理知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习的时候从小到大,复习的时候从大到小
在看书和听课的时候,要认真理解每个细小的知识点,理解这些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基础知识打扎实,日积月累,慢慢形成对知识的整体理解。这是从小到大。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先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然后逐步往下细分,最后才到最细小的知识点。这是从大到小。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然后再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不断滚动的过程。
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只知道从小到大点点地积累,却不会从大到小的整体把握和梳理。这是很多人学习非常努力,却始终不能取得较大进步的重要原因。
5。梳理知识体系的标准:简洁全面,清而不重复
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应该自己尝试着去分类和整理,一门知识并不只有一种梳理方法。这也是文中李大鹏所反复强调的。
即使是别人整理好的东西,拿来之后自己也要多思考、多动手,进行修改。只有符合自己思路的,才是最好的。
同时,自己进行这种梳理和修改,也有一定的标准,或者说修改的方向。那就是应该尽量简洁,每个层次的枝干的数量要尽可能的少。如果一个层次下面总结出十几个点出来,那么,这显然不利于我们理解和记忆。刚开始练习,画出来的图可能
会比较乱,要不断压缩,尽可能地把一些同类型的知识点集中到一个层次下面。这个过程将是对我们思维能力的很好的锻炼。比如在本章李大鹏的讲解中,欧姆定律是独立成一章的,但是它也是在说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所以可以和电流、电压、电阻这个部分归到一起。
但是这种压缩,又应该保证内容的全面。不能为了压缩,而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给忽略了。为了追求形式而伤害了实际
的内容,是不可取的。同时,同一层次之间的内容,尽量不要重复或交叉。比如我们不能在把欧姆定律归入到电流、电压、
电阻的关系里面去之后,又把它再次放到电功和电功率里面去。这样就重复了,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梳理得不够清楚,也不方便理解和记忆
所以,体系图应该尽可能的简洁,但同时又能全面概括所有的相关内容。同一个层次的点所包含的内容不相重复,这就是我们自己梳理知识体系的时候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6。每个人画的都是不一样的 按照自己的理解,全面,清楚和简洁即可。从哪里开始学习最合适
1。从自己最牢固的基础开始补习 在试图把一门科目补上来的时候,首先要想的不是自己要补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先看清楚自己现在所处的水平。
如果课本都没看懂,就先熟读课本;如果课本看熟了,但是觉得内容太多记不住,那就好好杭理一下知识体系。如果到了高三,英语始终学不好,发现是初中的单词都还没有解决,那就要一直退到初中的水平开始补习。如果解斜三角形学不好,就退回去看看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如果这两个定理还是吃不透,那就退回去看看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如果这个也不清楚,就回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如果还有问题,那么就回到初中的简单三角函数…
总之,就是一直往后退,退到自己能够完全理解的基点上,从这一点开始起步。本章中,李大鹏就是根据赵璐对不同科目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给赵璐制定不同的复习计划。
2。先想清楚自已需要做什么,再来安排时间而不是相反
一个人每天所能拥有的时间长短是无法调整的,但是些时间里面安排什么样的内容是可以调整的。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做那些最重要和最有效率的事情。
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不应该先想着能够抽出多少时间,然后再来想这些时间能用来干什么———这就意味着对现有的事不做任何改变,而把重要的和急迫的事情放到临时“挤”出来的时间里面去做。这是很不明智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想好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并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列,排列清楚了,然后再来根据这个顺序排时间。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先做,把其他事情都排在它后面,自然就有时间了。李大鹏就是按照这个顺序,先让赵路明确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再来安排学习时间的。
3。看书要一边看一边复习,一边看一边梳理
看完一个小节,应该合上书本自己把这个小节的内容复习一遍;看完一章或者一本书,应该回过头来把本章或本书的知识结构杭理一遍。对于每个章节后面的练习题或者思考题,即使以前做过,在看书的时候也要过一遍,看看自己印象是否深刻,解决起来是否熟练。这样的看书方式不是速度最快的,但是效率最高的。过目不忘和一目十行只是一个传说,认真地把书读通读透才是正道。
4。养成无笔不看书的好习惯
休闲娱乐的书当然可以随意翻翻,但对于教材和一些经典好书,阅读的时候最好旁边能有一个本和一支笔。自己的书,可以在上面勾画批注,或者把好的东西记录下来,把知识的脉络在纸上自己画上一画,对于加深理解、加强记忆都有极大的好处。引自
本章学习卡片: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学习的第二原则所以,对于那些刚开始制定计划的人来讲,计划应该定得适度的低于而不是高于自己所能完成的水平。比如你预计自己复习某一部分的内容需要一个小时,那么你可以计划用80分钟。让时间宽裕一些,但尽量保证每天给自己规定的任务都能完成。在一天结東的时候,前一天所计划的事情都做完的成就感是非常爽的,可以给你继续制定和执行计划的信心和动力。这样循序渐进,再慢慢提高标准,才能真正高效的利用时间。引自
附录3 时间管理的重要原则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或者说是一个系统,每个阶段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把知识学习好了,解题能力自然就提高了;通过解题的锻炼,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梳理知识体系,并做一些辅助练习听课,要一边听一边梳理老师的讲课思路和记录重点(参见本书第2章附录:记笔记需要注意的三大原则)。背诵,要先通过读书和听课把知识点彻底理解了,再来理知识体系、把握知识的规律,然后能记得又快又好。
解题,则必须以课本上的基知识为基础,从题目出发展开联想,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寻找解题思路。解题的过程,同时也就是重新梳理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
“当我们把这些学习的不同过程都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学习高手了! 说得好好哦,可是要做到应该很难吧。”
“其实并不难,把所有这些融合在一起的就两条。第一,学习的第一原则:永远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第二,学习的第原则:系统学习,把握规律一一也就是从大到小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只要把这两条用好了,整个学习的过程,不管是看书听课还是背书解题,就都非常简单了。引自
6.6 解题规律举例: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