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菁EMMA 感谢新浪育儿热心推荐
日前网络盛行中美教育的大辩论,这是我几乎是从孩子出生就思考的话题。我欣赏美国的教育,但不完全赞赏。我坚信中国的教育没问题,否则怎么出得去国的孩子都能在最自信的美国同学中得到被欣赏的位置和成绩?否则这三十天我们的生活怎么会如此日新月异地变化?否则为什么中国孩子的托福成绩高得惊人?出问题的是中国传统教育,在我看到至少有六大弊病需要中国家长小心:
一、忽视孩子的人性,不够尊重子女:
从怀孕开始,那个小生命就不是哪一个人可以随意支配和规划的,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跟自己小时候比、跟朋友哪个得了什么冠军的孩子比、连发个成绩也要跟班上同学比一比,比就比了,还得嚷嚷着让孩子知道他哪儿哪儿不如人家。我们都知道婚姻关系中,禁忌拿楼上花心的富翁与自己踏实勤劳的老公比,道理是一样的,比较能力的时候,容易让人忽视了爱的感觉。同样,比孩子的时候也是让孩子难受的事情,因为哪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最特别的,不是吗?如果比较是必要的,最好悄悄进行。
学会选择,是几乎每个美国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就会赋予孩子的权力。但很多中国家庭都是父母说了算,父母拿了二十多年主意,突然有一天发现孩子大学毕业了,应该自己拿主意,担责任的时候,又觉得孩子没有能力了。想想这到底是谁造成的?不是父母包办的问题吗?
家长批评孩子不奇怪,奇怪的是父母的批评以伤害孩子为代价,很多家长在指责一通之后,气消之后在询问孩子理由的时候才恍然:自己错了。我就犯过这样的错误,你有向子女认错的勇气和胸怀吗?我们要求孩子知错就改,我们意识到自己要改变什么了吗?在冤枉女儿两次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原来真是我错了,我把我的思想认定是她的了,原来孩子的想法没有问题,于是不理解的时候,我会了解孩子的心理,少了很多乱生气的错误。
尊重孩子,不是给她什么东西,而是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人,跟我们一样:有想法、有情绪、会犯错、需要哭、可以有不喜欢的人、也可以不分场合做事情(这点可是孩子特有的,如果在成人身上一定就是精神病性问题了,呵呵)。
二、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做的事儿,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主动性:
“小不点儿!你干嘛呢?”
“我看书呢?”
“收拾屋子了吗?”
这就是我在孩子四年级时候常犯的错误,随意打断孩子自己的事儿,因为我认为屋子乱了,影响了我的心情,而女儿看不看书并不会屋子乱不乱而影响更大。当孩子想主动做事情的时候,就让她做,这也算对主动的奖励,为什么很多中国孩子不主动?我觉得与家长经常随意打断孩子有关系,“反正我做什么都做不成,不如不想,不做。”这并不是孩子故意做对,而是潜意识里会慢慢行成这样的思想。
课学实验班里不乏看着孩子做的东西不如意就跑来指点的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坦然地笑着说“孩子自己能做好!您放心!”因为我见识过太多奇怪的作品了!原本是做照相机(小孔成像),孩子们却安上了手脚;串并联电路图被改造成了各种动物……如果我们说你做得不像照相机、如果我们说电路图不能随意被改造,孩子记住了以后就不会再有如此的惊喜了。当您看到别的孩子做出类似的怪物时,也别光羡慕孩子,也看看后面那位只是微笑欣赏却不语的妈妈。
三、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缺失了体验和感悟:
美国孩子一个月的知识量是我们孩子一两天的,这一点不夸张。我们在概叹中国孩子聪明、压力大或是累的同时,是否想过美国孩子剩下的28天做什么呢?
《小鬼当家》只能出现在美国,试想,中国孩子谁有那么高级的玩具?中国孩子哪儿有那么大的胆子,把屋子弄那么乱?妈妈可比小偷可怕多了,呵呵。希望孩子增加体验和感悟,就要给孩子空间、时间,让她乱动。我女儿6-8岁时,我和先生总是成双成对地往外跑,为了给女儿一些非常自由的时间,可以在家偷偷摸摸做点“实验”。慢慢地就会发现家里细微的变化:天棚上多了好多墨迹,因为女儿说她发现钢笔水能甩很高;洗衣机上被彩色笔画上“感谢你为我洗衣服”,这是女儿最初的感恩心语吧;牙掉了,用流出来的血在床单上画了个小人的笑脸;把家里的死鱼捞在自己的花盆里做肥料……虽然在学校也惹了不少麻烦,但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却积累下来了。
这种感受和体验,恐怕不是书本能告诉孩子的,对吧?所以,让孩子作吧!
四、教育中理性过高,孩子的直觉能力消退明显:
闭上眼睛,妈妈用无声的语言给你讲个故事。你来感受这是个悲伤的故事还是个快乐的故事,开始女儿怎么也闭不上眼睛,妈妈太奇怪了。
女儿不感性,一年级时不容易被电视感动、即使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得再难过也能忍住不哭。我觉得我小时候好像就忍不住泪水,再想坚持也控制不了。后来见过的孩子和家长多了,突然发现问题在哪里了:我们的教育过于理性了,总是希望让孩子找到理由、想好步骤再做什么事情,其实人应该保持感性: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办公室是一个200平米、几乎没有任何家俱的空房间,有趣的是他办公椅竟是一个禅座,每到需要决择的时候,他就让助手把材料放在四周,凭直觉去选择。中国的企业家们没有几位会这样做吧。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圣诞节,我鼓励理性孩子的家长们伪装成圣诞老人给孩子写信,经常注意孩子的感觉灌输而不是道理。
五、谦虚文化,导致大多数孩子不自信,不敢坚持自己:
科学实验课上,孩子们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是不自信,害怕错,这种心理禁锢了孩子们的手脚。明明对了的事情,也要向老师讨得个认可,一个表面后面有多种原因:有的孩子在明知对的情况下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关注,这种孩子比较依靠外部鼓励和赞扬;有的孩子需要鼓励,因为家长做得不充分,孩子希望找回自信感;有的孩子不相信自己,甚至有些孩子一把实验作品拿出来,看到老师有点愁眉不展的样子就“我就知道,我错了。”这类孩子被打击得太多了,对自己的评价很低。
我们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而谦虚对待别人的赞赏更是一大传统特色。日常对话里也充分显现了这点:
“你家孩子真好”“哪里,哪里。”
“Your English is good!””Thank you ! ”
不只是对话形式上的差异,更体现在文化和观念的区别上。如果孩子自大得忘乎所以,那么需要谦虚的培养,大部分孩子更需要鼓励出的自信!
六、过渡的爱、呵护,禁锢了孩子的手脚
外国人不理解中国的计划生育,四个老人+两个家长,这孩子在六个人的呵护下,拥有多少爱啊!教育的过程中必定也会有很多分歧。不理智的爱,会毁了孩子,要风给吹,要雨给洒,这孩子还能在乎什么?往往富人家的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不在乎,不在乎成绩、荣誉、批评,也没有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让教育者最头疼的孩子----绝症儿童,这样的儿童多数是溺爱出的恶果。
无论多么爱孩子,想给孩子多好的东西,也请先考虑一下怎样的度是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该舍的时候就让孩子少点物质,多份坚持,之后会发现孩子得到的不仅是成长!
本人一直在努力把美国教育中的精华都学到手,所以阅读过很多美国教育方面的书,也跟几位国外好友经常探讨中外的教育差异,据说小黑丫这样的在国外才算正常孩子,天啊,国外淘气孩子得什么样啊……今天仅从观念方面来阐述六点,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