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菁菁EMMA
亲子教育方式和家长本身的受教、成长环境是很有关系的。我引以为豪的母亲大人是位内向的美术老师,虽然不算博学,但却是个好脾气、宽容、善于培养孩子自信的妈妈。一直认为,我本身不是在唠叨中成长起来的,自然也不会对孩子唠叨。但面对孩子的错误,还真少不了唠叨几句,但“唠叨”要把握好数量和质量!
否则......
唠叨的恶果:逆反
“写完作业再玩儿。”“把作业写完了,玩起来多轻松!”“先写作业,再干别的。”不到五分钟,妈妈说了三句类似的话。这是我们通常意义的唠叨,没新意,没水平,只是单调的重复,一遍一遍又一遍。
任何人对同一刺激的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天天学习-痴,每天玩乐-空虚,一日三顿的山珍海味-倒胃口,同样每天的喋喋不休也会让人生厌。
有时候妈妈没觉得自己说了多少呢,孩子就嫌唠叨了。主要原因是每个人对喋喋不休的承受能力大有差别,这一点充分体现出女孩子的耐力,因而男孩子承受唠叨的能力就弱一些,唠叨要因人而异,独立的孩子、男孩子、干练的孩子都尽可能的少唠叨。家长想多叮嘱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在长大,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才能行之有效,孩子接受起来才会更容易。不要妄想挑战孩子的承受极限,听不下去的时候,谁的反应都是一样:逆反。
有些自认为成功的家长,爱和孩子分享自己的青少年经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大概说的都是怎么比你强,怎么比你努力,没你生活得条件好还比你优秀。其实言外之意就是:
1、你不如我当年!2、你应该更努力!3、我对你有点失望。
这样的话谁爱听?孩子的反应自然就是:“行了,行了,都说一百遍了。”其实孩子不是不愿意听你的过去,而是不接受家长语言背后对自己价值的否定,这种情况下的逆反更像是孩子的自我保护:保护自己的价值观。
这点我还算有发言劝,我跟女儿讲话是比较讲究技巧的,喜欢让她舒服地接受我的意见。
“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你机灵多了!”(不好听
。)
“我就不明白,你怎么学习就比我小时候好呢?”(孩子内心很舒服
)“妈妈小时候,有个特点:回答问题特别快,所以显得很聪明,其实也没那么聪明。如果这点你能向小时候的我学习一下的话,我想你会更加优秀!”
这样的说话方式,女儿接受得很享受。
其实,唠叨把握好数量和质量,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适度的“唠叨”,给孩子温暖
我是个生活上很粗心的妈妈,小黑丫同学的家长们、老师们好多都是我买菜、做饭、生活甚至工作上的老师,像亲姐姐一样耐心教我。多穿衣服、吃什么、喝什么这类话我说得很少。更多的是女儿在情绪低落时候,我会抱着她鼓励。通常人最生气的时候,不是发脾气而是平静的冷漠,而这却是最让人最绝望、难过的。
我对女儿说得最多的一串话就是:“珍惜现在的生活,父母愿意批评你,这是一种幸福,因为我们爱你,是从你的角度来教育,而不是我们的。有一天,你犯错的时候,连批评都没有,那一定会有块井边的石头等着你。”
还记着我妈在我高三那年三岔神经痛得连喝水都费劲,却在我临出门的时候忍着疼大声音提醒:“鞋垫!”。这么小的一件事情,却让我无论何时想起都心里充满了暖意。
刚看完了《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邓家齐因为天天听父母的唠叨而烦恼,自幼缺失父爱的邓太太却心甘情愿地享受着公婆的唠叨。此时,谁又能说唠叨不是另一种爱呢?适度的唠叨就是爱和温暖。
高质量“唠叨”,赢得尊重
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广,见识也多,咱家长这唠叨的水平也得与时俱进!
记得女儿三年级有一天回家闷闷不乐地说:“妈妈,**同学说我像狐狸精。”啊~哪儿像啊?哪儿有狐狸精好看啊?
心理想着,嘴上还得给孩子讲着“歪理”:
“真的啊?这是夸你呢!狐狸精在古代是专指一些主动面对感情问题、勇敢、漂亮又有才华的女孩子,你想想......”经过我的摆事实,讲道理,女儿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还学会了很多民俗文化。
对很多孩子来说“考试别紧张,慢慢答!”这样的话用处真不大。谁不想生活得更好,谁不想更进步啊?反而这样的话会让孩子真的放松下来“考试前有点紧张是正常的,你的复习已经做得很充分了,因此能打多少分,现在就已经决定了。而不是进考场的那一刻!”
这样的唠叨之后,不仅能帮助孩子解决疑惑和困难,还能收获到孩子的尊重和崇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