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家长大多平衡不好金钱与价值的关系。要么孩子在家做什么都讲条件,希望事事都物质刺激;要么孩子在家做什么都没有动力,什么家务也不爱做;要么孩子光知道傻干,不了解自己的价值到底是怎样。很多成年人自己不会因工作能力的提升而谈加薪就因为童年里缺少了金钱与价值的教育。
孩子应该知道自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比如:洗碗、洗衣服、扫地在社会中都是可以谋生的。但不同的人、技能水平差异也导致每个人的价值不同,比如:同样是洗衣服,孩子洗一件也就能产出1元钱的价值,因为你用时长、洗不净、占用了看书的自我增值时间,而家长洗一件可以挣到10元钱,那么如果比尔盖茨来我们家洗个碗,要付他多少钱呢?可能把我们全家都卖了也付不起,因为他是占用了自我升值和挣钱的时间来做这件小事的。
在劳动中适当地收费或物质刺激并不是件坏事,但凡事都要掌握好“度”,孩子在家要有他应当承担的责任,比如:小黑丫在家有固定的劳动:卫生间的洗手盆、饭前收拾桌、拿用餐工具及饭菜、饭后捡碗筷、收拾自己的屋、每周洗三条自己的小内裤。 而这些都是有考核的,到了假期,按考核分数划分教育基金,也就是学各种班的费用,这样的课外班,孩子会格外珍惜,因为那是靠自己的劳动换来的。
另外,并不一定非要在家务劳动中做物质刺激。平时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打工”的机会,女儿6岁时到我单位去帮忙分资料,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相当于成人4个小时的工作量),从财务室领了五元钱薪水(是我提前准备好的)之后,孩子坐车回家的路上累得都睡着了,迷迷糊糊地还说“妈妈,钱可真不容易挣啊。”家里的废物,都是孩子自己卖,分类、打包、计算、做帐,当然,钱也是全归她所有。
仅上个暑假,小黑丫有三个挣钱的机会:
1、上个暑假,孩子把自己平时没有做完的练习册拿到夜市上卖,她更加知道了“书本身是不值什么钱的,如果不学,只能当废纸”的道理,也有了32元的收入;
2、我从朋友那儿借了几十件小孩子的衣服,每天晚上,孩子都自己背着一大袋子衣服约上几个好朋友一起卖,朋友许诺,每卖一件给女儿2元钱的提成,2周下来,孩子学会了记帐、并且有了44元的收入;
3、帮我改名片,我的名片印错了一个字母,大概有四百张需要改正,给孩子一周的时间,有20元的薪水;
算一算小黑丫一个暑假挣了96元,本来说好可以买书的钱,拿到手里却舍不得了。这些打工,即培养了孩子的坚韧、又让孩子知道挣钱的不易。建议家长们也试一下。
其实,用不用物质刺激家务劳动,都会各有利弊。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与价值观才是最根本的。从五岁开始培养小黑丫的理财能力,超市购物、家庭式储蓄、家庭股票的建立为孩子慢慢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比如:她平时会使劲攒钱,但家人过生日的时候会毫不吝惜地买礼物,去年我过生日,小黑丫买了四十多块钱的百合花。我们规定,姥姥和奶奶给的压岁钱都归她所有,但比赛的初赛费用要自己支付,她没有因小失大,任何比赛都积极出参赛费。
要教育孩子会挣钱、会花钱、即计较又不计较的金钱观的确不容易,希望本文能给各位家长对儿童理财教育有一点小启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