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调皮的孩子大多都是聪明的,女儿就是,小黑丫的创造能力很强,一直受到家长的关注,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因此,从小调皮的事情少不了。很多孩子童年时期都做过类似的发明,但在很多家长却把淘气看作是胡闹。而在我看来,淘气却是孩子智力的体现,就看家长如何看待及引导。
事件一:
小女三岁时,有一天把小鱼捞出来,放在了花盆里。
原
因:强压住心中的怒气问她为什么把小鱼放在黑泥中,
孩子回答:妈妈,你看小鱼在花盆里跳舞呢。
机会教育:生存的条件因物而异。
繁殖有很多方式:植物需要种子,动物有胎生和卵生。
表扬其懂得由此及彼的联想,爱思考。
事件二:
炎热的夏天,小女四岁,在家狂转,转晕了,休息一会儿再转。
原
因:她说,她发现坐着没有风,一转就有风了。
机会教育:肯定她的发现,讲风是怎么形成的,就是空气的相对运动快了。空气
虽然懒惰,但你一转,空气相对你就动了,像我们坐汽车看风景倒着
跑一样。
事件三:
四岁,孩子跟我讲她在爷爷家淘气:把气球沾湿了往天棚上扔。第一次还真贴上了,再扔就被发现,不让扔了。
原
因:能粘东西的是胶水,而气球是胶的,再加点水不就成胶水了。
机会教育:文字是我们猜出处的一个途径,比如:铅笔就是用铅作芯的笔,
不过,妈妈也不知道胶水为什么不是胶加水。鼓励她自己探究。
事件四:
五岁,在姑姑家,把卫生间一个放在洗衣机上的大镜子打破了。
原
因:姑姑家的卫生间三面正中间都有一个相同的图案,而另一面墙的相同
位置被那个可怜的镜子挡住了,结果就把它扒拉下来了。
机会教育:没在身边,发现孩子观察能力很强、有找规律的思维。
事件五:
姑姑家,把弄湿了的一卷纸,往天花板上扔。让姑父发现及时阻止了。
原
因:无意中把纸弄湿了,担心,想多扔两次让纸快些干,结果第一次扔就
粘住了。这下乐趣可来了,就一次一次地扔。
机会教育:没在身边,但孩子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事件六:
八岁,用铅笔在洗衣机上写“感谢你,每天给我洗衣服”。
原
因:觉得洗衣机很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机会教育:感恩是好的,但要注意方法,不能以自己的感恩去破坏别的事物。
事件七:
八岁,上课突然抱着膝盖“吃”,老师找我告诉了。
原
因:膝盖上被蚊子亲了个包,女儿知道蚊子包是酸性的,唾液是碱性的,
中和后,蚊子包就不痒痒了。
机会发现:孩子能把自己从书上看到的东西用到生活中。说明孩子的动手实践能
力很强。
事件八:
八岁半,孩坐在靠墙一组,趁老师不注意,用一周的时间做了幅壁画,老师边蹭墙边低语,这孩子咋这么淘气呢。
原
因:想美化生活环境。
机会教育:美化环境是好事儿,可是分地点和场合,我们觉得漂亮,其它人却不
一定这样认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