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完美英雄”与“逆天魔童”的形象嬗变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由饺子执导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近日不断刷新国产动画电影纪录。这个被黑眼圈与邪笑重新定义的“魔童”哪吒,在社交媒体掀起“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集体狂欢。比较另一个经典哪吒形象——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经典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中剑眉星目的少年英雄,会发现相隔46年的两个哪吒形象有翻天覆地的“反差”——从“完美英雄”到“逆天魔童”。这种反差不仅体现在视觉颠覆上,更折射出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深刻变迁。从“剔骨还父”到“逆天改命”的叙事转向,勾勒出当代中国个体意识觉醒的完整图景。
家庭关系的诠释与父权形象的转型
李靖形象的代际演变堪称时代精神的晴雨表。传统神话中,李靖往往被描绘为过度严厉的父亲,他对哪吒的控制和管教往往是封建父权的体现。在1979年版《哪吒闹海》中,李靖对于哪吒的种种反叛行为没有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反而更多地呈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压制和管理,是封建父权的绝对化身。哪吒的冲天愤怒与不屈抗争里,起码有一半是对父权暴力的直接反应,体现了父子之间无法弥合的裂痕。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OniamCia7tU1zYucegYShbqMGTH8P2736m3GoeMTtBqsfjcgrvfGggXDrfgfyFWVUdqnQalFDDDLBxbrIj0lz5w/640?wx_fmt=webp&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父权的柔性转型也体现在李靖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李靖和妻子殷夫人相互合作与理解,展现了父母双方在抚养孩子过程中对父母角色的共同承担,而不是传统神话中父亲单方面的主导地位。母亲的形象同样变得更加重要和有力,“堂堂武将”殷夫人不再是单纯的贤妻良母角色,她既是陈塘关的主帅之一,能够上阵杀敌,同时是深爱孩子的母亲。在天元鼎里化成丹前的最后一刻,殷夫人迎着穿心咒的剧痛抱住哪吒,“最后了,娘只想再抱抱你。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娘从来没有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通过饺子导演塑造的更为丰满更有人性色彩的李靖和殷夫人形象,观众看到了一种更为平等、和谐与温暖的家庭伦理关系,影片传递了现代社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协同与共同成长的价值观。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OniamCia7tU1zYucegYShbqMGTH8P2736DqGOxJYFSp7p6BGDiat3Ry4L8ictAlqCXBNkTdMukj90HqZwg3Osm24Q/640?wx_fmt=webp&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现代社会中的父亲不再只是家中的“权威”,更是孩子情感世界中的守护者与支持者。父亲角色的转型不仅使哪吒中的角色更加立体,也让影片中的家庭关系更具现代意义,更能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导演饺子对父亲柔性转型的敏感把握,以及对家庭情感细节的精准表达是影片成功的核心因素。
从“英雄必须完美”到“英雄不一定完美”
在中国传统神话和历史叙事中,哪吒的英雄形象一直都充满了文化象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哪吒的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饺子执导的“魔童”哪吒系列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魔童”哪吒,打破了传统英雄形象的刻板印象,通过“丑化”的设计,挑战了曾经的主流审美,并通过这一颠覆性的外表,为边缘群体争取到了可见性,赋予了他们表达自我、打破偏见的空间。与1979年版《哪吒闹海》中的哪吒相比,那个形象近乎完美的“剑眉星目”的少年,象征着传统英雄主义中“完美无瑕”的标准。这两种形象的对比,不仅揭示了审美的时代剧变,也反映了普通人在文化表达中的突围。
在1979年版《哪吒闹海》中,哪吒的形象几乎是无懈可击的,具有理想化的完美外貌:眉毛如剑,眼如朗星,身形俊朗,而且充满力量。这种形象无疑代表了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英雄的期许:无论在外貌还是性格上,都应当具备某种“超凡脱俗”的特点。这种英雄形象符合英雄叙事中的典型结构:英雄的外貌行为必然与其伟大的使命相适配;英雄总是完美的,能够承担起巨大的责任与任务。然而,这样的哪吒形象无形中强化了“英雄必须完美”的规范,进而形成一种“以(美)貌取人”的偏见,使许多普通人难以从中看到自己的身影,也更难获得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可。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OniamCia7tU1zYucegYShbqMGTH8P2736WmJdCvV2VHEpqORvehzibbRWXuBEQMZ9MlO1IwGzFXe3DLx6xeibb7aQ/640?wx_fmt=jpeg&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水墨经典动画电影《哪吒闹海》海报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的形象被刻意设计得与传统英雄样貌大相径庭。电影中的哪吒,拥有明显的黑眼圈、鲨鱼齿以及与传统形象背道而驰的朋克风格,性格乖张,不服管教,甚至是“魔丸”出身。这种“丑化”设计并非单纯为了视觉冲击,更在于挑战“英雄必须完美”的审美标准,打破传统英雄主义的偏见。黑眼圈和鲨鱼齿等外表特征,往往与社会中被视为“异类”或“不完美”的人群相关,远离了完美或高大全英雄的典型形象。通过这种后现代式的有意“丑化”,影片向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信息:英雄不必是完美的,他们的价值不应该仅仅由外表来评判,更应该注重内在的成长与转变。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OniamCia7tU1zYucegYShbqMGTH8P2736SibbrInZckSlyssGp4jBwRKLOQ6Vyz8QfwoyS1OPeAo6ohzfqn8UscA/640?wx_fmt=webp&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继《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发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后,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以“魔丸”之身,打击“阐教”的阴谋,与敖丙一起带领众妖族击退无量仙翁。曾经被众人嫌恶的“魔丸”打破了世俗偏见,成为救世英雄。“魔童”哪吒的形象通过“不完美”来表达:即使外表不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即使个性与众不同,依然能成为英雄,依然能够成为自我救赎的象征。哪吒的形象不仅反映了社会对于多元化审美的逐渐接纳,也为普通人提供了认同与希望,证明了他们同样有力量去改变命运。
相比1979年版哪吒的完美英雄形象,“魔童”哪吒的形象更具现实意义,能够为当代观众提供更多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这一转变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创新,更是一种文化与社会观念上的深刻变革,凸显了英雄形象突围与文化正名的重要性。
哪吒:“完美英雄”
与“逆天魔童”的形象嬗变
由饺子执导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近日不断刷新国产动画电影纪录。这个被黑眼圈与邪笑重新定义的“魔童”哪吒,在社交媒体掀起“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集体狂欢。比较另一个经典哪吒形象——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经典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中剑眉星目的少年英雄,会发现相隔46年的两个哪吒形象有翻天覆地的“反差”——从“完美英雄”到“逆天魔童”。这种反差不仅体现在视觉颠覆上,更折射出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深刻变迁。从“剔骨还父”到“逆天改命”的叙事转向,勾勒出当代中国个体意识觉醒的完整图景。
家庭关系的诠释与父权形象的转型
李靖形象的代际演变堪称时代精神的晴雨表。传统神话中,李靖往往被描绘为过度严厉的父亲,他对哪吒的控制和管教往往是封建父权的体现。在1979年版《哪吒闹海》中,李靖对于哪吒的种种反叛行为没有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反而更多地呈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压制和管理,是封建父权的绝对化身。哪吒的冲天愤怒与不屈抗争里,起码有一半是对父权暴力的直接反应,体现了父子之间无法弥合的裂痕。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OniamCia7tU1zYucegYShbqMGTH8P2736m3GoeMTtBqsfjcgrvfGggXDrfgfyFWVUdqnQalFDDDLBxbrIj0lz5w/640?wx_fmt=webp&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父权的柔性转型也体现在李靖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李靖和妻子殷夫人相互合作与理解,展现了父母双方在抚养孩子过程中对父母角色的共同承担,而不是传统神话中父亲单方面的主导地位。母亲的形象同样变得更加重要和有力,“堂堂武将”殷夫人不再是单纯的贤妻良母角色,她既是陈塘关的主帅之一,能够上阵杀敌,同时是深爱孩子的母亲。在天元鼎里化成丹前的最后一刻,殷夫人迎着穿心咒的剧痛抱住哪吒,“最后了,娘只想再抱抱你。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娘从来没有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通过饺子导演塑造的更为丰满更有人性色彩的李靖和殷夫人形象,观众看到了一种更为平等、和谐与温暖的家庭伦理关系,影片传递了现代社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协同与共同成长的价值观。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OniamCia7tU1zYucegYShbqMGTH8P2736DqGOxJYFSp7p6BGDiat3Ry4L8ictAlqCXBNkTdMukj90HqZwg3Osm24Q/640?wx_fmt=webp&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现代社会中的父亲不再只是家中的“权威”,更是孩子情感世界中的守护者与支持者。父亲角色的转型不仅使哪吒中的角色更加立体,也让影片中的家庭关系更具现代意义,更能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导演饺子对父亲柔性转型的敏感把握,以及对家庭情感细节的精准表达是影片成功的核心因素。
从“英雄必须完美”到“英雄不一定完美”
在中国传统神话和历史叙事中,哪吒的英雄形象一直都充满了文化象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哪吒的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饺子执导的“魔童”哪吒系列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魔童”哪吒,打破了传统英雄形象的刻板印象,通过“丑化”的设计,挑战了曾经的主流审美,并通过这一颠覆性的外表,为边缘群体争取到了可见性,赋予了他们表达自我、打破偏见的空间。与1979年版《哪吒闹海》中的哪吒相比,那个形象近乎完美的“剑眉星目”的少年,象征着传统英雄主义中“完美无瑕”的标准。这两种形象的对比,不仅揭示了审美的时代剧变,也反映了普通人在文化表达中的突围。
在1979年版《哪吒闹海》中,哪吒的形象几乎是无懈可击的,具有理想化的完美外貌:眉毛如剑,眼如朗星,身形俊朗,而且充满力量。这种形象无疑代表了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英雄的期许:无论在外貌还是性格上,都应当具备某种“超凡脱俗”的特点。这种英雄形象符合英雄叙事中的典型结构:英雄的外貌行为必然与其伟大的使命相适配;英雄总是完美的,能够承担起巨大的责任与任务。然而,这样的哪吒形象无形中强化了“英雄必须完美”的规范,进而形成一种“以(美)貌取人”的偏见,使许多普通人难以从中看到自己的身影,也更难获得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可。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OniamCia7tU1zYucegYShbqMGTH8P2736WmJdCvV2VHEpqORvehzibbRWXuBEQMZ9MlO1IwGzFXe3DLx6xeibb7aQ/640?wx_fmt=jpeg&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水墨经典动画电影《哪吒闹海》海报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的形象被刻意设计得与传统英雄样貌大相径庭。电影中的哪吒,拥有明显的黑眼圈、鲨鱼齿以及与传统形象背道而驰的朋克风格,性格乖张,不服管教,甚至是“魔丸”出身。这种“丑化”设计并非单纯为了视觉冲击,更在于挑战“英雄必须完美”的审美标准,打破传统英雄主义的偏见。黑眼圈和鲨鱼齿等外表特征,往往与社会中被视为“异类”或“不完美”的人群相关,远离了完美或高大全英雄的典型形象。通过这种后现代式的有意“丑化”,影片向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信息:英雄不必是完美的,他们的价值不应该仅仅由外表来评判,更应该注重内在的成长与转变。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OniamCia7tU1zYucegYShbqMGTH8P2736SibbrInZckSlyssGp4jBwRKLOQ6Vyz8QfwoyS1OPeAo6ohzfqn8UscA/640?wx_fmt=webp&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继《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发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后,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以“魔丸”之身,打击“阐教”的阴谋,与敖丙一起带领众妖族击退无量仙翁。曾经被众人嫌恶的“魔丸”打破了世俗偏见,成为救世英雄。“魔童”哪吒的形象通过“不完美”来表达:即使外表不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即使个性与众不同,依然能成为英雄,依然能够成为自我救赎的象征。哪吒的形象不仅反映了社会对于多元化审美的逐渐接纳,也为普通人提供了认同与希望,证明了他们同样有力量去改变命运。
相比1979年版哪吒的完美英雄形象,“魔童”哪吒的形象更具现实意义,能够为当代观众提供更多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这一转变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创新,更是一种文化与社会观念上的深刻变革,凸显了英雄形象突围与文化正名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