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性学习的小学生=未来的成功者

(2008-07-10 09:19:57)
标签:

教育

校园

研究性学习

成功者

杂谈

分类: ☆家长学校

说起研究,总让人联想到严肃、艰难、枯燥、玄奥,总让人联想到概念、公式、定理、定律,也总让人联想到专著、专家以及各种各样的研究机构,似乎研究是一件十分庄重而神圣的大事。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眼里,仿佛一定得等到饱学之后,才具备研究的资格和能力。研究确乎成了一件令人望而生畏且敬而远之的事情。
  正因如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可以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同时作为学习方式它已经渗透于所有的学科,所有的活动之中。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孩子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用类似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它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
  二、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学贵有疑”。孩子能提出问题,无疑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研究的心理。孩子们在研究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学会了上网搜寻,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会了向别人请教,与大人交流,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打下基础,并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艰辛与快乐。
  三、小孩子能进行研究
  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让小孩子去搞“研究”?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孩子进行研究性学习,重要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是让他们感受研究的过程、研究的基本方法。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提出研究问题,运用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少数优等生的专利。
  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解为是培养小科学家,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课程,大多数普通孩子只能做“观众”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源于儿童的本性,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尊重每个孩子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一天午休时,一位老师在教室与同事谈论新买的手机,由于是新买的,还未来得及看说明书,有些功能还没弄清楚,这时一个学生从他身边经过时说:“老师,这个手机和我妈妈的一样,您想调什么功能,我来帮您。”老师把手机交给了他,随即,几个学生也围过来看热闹,不知不觉中,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聊起了手机,“手机为什么不象家中的电话那样,无线也能通话?”“原来手机很大,现在手机灵巧多了,将来会是什么样?”
  下午上课时,这位老师问学生,你们想了解通信事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吗?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孩子们又提出了不少问题,于是老师让他们准备五天时间想出办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例子。五天后,孩子们汇报了他们的学习成果:他们自己分组,有的到图书馆,书店查资料,有的到电信局采访,有的上网搜索。在汇报中,他们从古代的烽火台讲起,到驿站的演变过程;从第一台无线电话的诞生到可视电话的应用;从旗语的动作演示到录音电话的实际操作,既有录像又有图片,还有实物的介绍。家长朋友,如果您亲临这样的课堂,听着他们侃侃而谈的讲解,看着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会有怎样的答案,再以各种形式向大家做汇报,这就是“研究性学习”,事实上,研究的过程即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过程。
  四、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进行“研究性学习”? 
  1、兴趣和好奇心最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才会产生好奇心,才会提出问题。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孩子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前提,几乎所有的诺贝尔奖得主都提到,是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走上了科学研究的不归路。听了他们的话,家长朋友,您是否对自己以前的行为做过反思?千万别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2.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孩子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为了做好课题研究,他们要走向社会,去考察、采访和亲身体验,作为家长要积极鼓励、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参与进来,可以陪孩子去买书,帮助孩子在网上搜寻,随同孩子一起去实地考察......为孩子走向社会创造机会、做好向导。
  3、适时引导和帮助
  有效的指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成功实践的基本条件和必要保障。作为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努力为孩子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孩子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并与孩子共同成长。对孩子研究计划中的不当之处可以适时提出建议和帮助,但切忌包办代替,一定要解放孩子的心灵和手脚,只有这样,他们那充满灵性的心智才能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转载此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