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审美能力情感师生导引文化 |
分类: ☆家长学校 |
http://www.ziq.com/z/c_taobao_c/2/b/%E6%88%90%E9%95%BF%E6%95%99%E8%82%B2.gif众所周知,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立身于社会中,则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同学、同事、上下级、朋友、师生等等公共关系。
如今的孩子在这个问题上的状况如何呢?我们不妨透视一下。
有一个关于学生对交朋友看法的调查:其中认为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有13.4%;认为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有9.5%;认为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有13.1%;认为友谊就是力量的占25.3%。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广交朋友。一般孩子有1-3个朋友,多的4-6个朋友。有人在500个青少年中调查,发现不结交朋友的只有9.6%。朋友们在一起学习、玩耍、讲故事、谈心、唱歌、弹琴、打球,非常协调。但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瞠目的现象:有的孩子凑在一起看黄色书刊,或弄支香烟过过瘾;有的相互嘲笑、捉弄、嫉妒、攻击;有的男女同学间递条子、送礼品、约会,公开地打情骂俏;有的为了图痛快,伸伸拳头,把人打得鼻青眼肿,还美其名曰“开开玩笑”;有的和社会上的待业青年、流氓游民、中途辍学的、被学校开除的人混在一起,抽烟、打架闹事、搜腰包,什么都干。
从以上不完全的透视不难发现,当今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心理障碍、情感障碍,导致行动上的错位。如果不及时地矫正,必然会影响情绪,影响立身处事的道德培养,影响学习,影响人生道路的走向。
二、关系的调谐
由于这时期孩子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急于摆脱父母的全面保护而走向自立,想成为社会上合格的男人和女人,但是又缺乏体验和必要的判别能力、交际协调能力,因此,作家长的仍然不能全部撒手不管,当然不是包办,而是指点迷津,教以方法。
1.导引爱的情感
关系的协调必须有一条纽带来维系。有的靠金钱、物质,有的靠情感。中学生只能靠情感,因为前者会因金钱物质的存在或消亡而变化;而后者,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即人们常言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惧”,情感一旦形成就不会随便消失,因此,它是较之金钱物质可靠的东西。
孩子的情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①充满热情,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常为自认为是正确的理论而争得面红耳赤。充满着憧憬、幻想和追求。如当他置身于新的集体中时,总渴望着它是一个先进的、典范的、温暖的、和谐的集体;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密无间,自己在集体中占有理想的席位……到处是阳光、希望。②情感的两极性明显。当个体需要得到社会认可时,表示极度的兴奋;相反,会因为不能满足而情感失控。比如,一般学生都希望在班集体内当个小干部,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大家服务,可是同学不选他,老师又不用他。这时,可能一百度的高温一下冷到零点。又如有个孩子在班上倡议成立足球队,响应的人又很多,老师如果借校园小不能踢球,临近考试踢球会分心等理由不同意足球队的成立,那么积极性可能一下子化成满腹牢骚而与老师不合作。③情感的社会性在不断地深化,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同志感、友谊感在日益加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看到自己与学校、社会各种团体、国家的关系,并和同学、老师、社会其他的人发生广泛联系。把个人的切身利益与它们联在一起而产生不解之缘,产生千丝万缕的情感。比如,随着知识的增长,他们已逐步懂得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相连,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为之而奋斗。但也有些虽跳出了家庭圈子,却把情感狭隘到小集团范围,把哥儿们义气误作为友谊,这又形成一种情感的错位。
从以上的情感特点可以得到启发:如果做父母的,能够激发出孩子正常情感,并将其导引到正确的轨道,那么他就能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和其他人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出爱的情感。一旦“爱”被激发,将会产生推动其前进的无穷力量。
2.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是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孩子具备了审美能力就能区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抵制庸俗低级东西的影响,追求美的事物,美好的生活,进而美化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我们不能把审美局限在狭窄的范围,要从广义去理解。从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出发,逐步提高他的审美能力及爱美习惯,从而使美融化于孩子的心灵之中。
比如,可以指导孩子辨别一个人的外貌、穿着、行为,什么是美?这些是如何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的?什么是外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还可以指导孩子分析集体中的各种人,分辨哪一类的人是美的,哪一种友情是真正的,分析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采用的方法,从中看到老师的一片爱心和甘为人梯的美好心灵。还可以指导孩子欣赏祖国山河之美,了解祖国文化艺术之美,观察社会上的美的火花,从而激发爱国之情;也可仔细观察有些中国人身上的丑陋之点,社会上腐败之角,从而懂得如何处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以什么标准交友。孩子长大了,不可能一件一件手把手教,只有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才是根本大计。
3.指导协调关系
这里着重谈两种关系的协调。
同学、朋友间的关系:首先要指导孩子明确择友的标准。中学生不能再以“在困难的时候能帮助我”、“能站在自己的一边”、“能借给我东西”、“能带我一起赚钱”这种互惠条件为标准,也不能仅仅是“一切都能互相理解的关系”、“同在一起心情就会感到舒畅的关系”,应该具有“无私无欲”和“相互尊重”两个特点。就如法国画家勃纳尔说的:“真正的友情,远远地超过了功利主义。”“真正的朋友,是属于互相完全理解对方反对意见的同等地位的人,因而也就更能开诚布公地互提反对意见。”其二,要过问,但不要粗暴地干涉。家长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交朋友,或者怕孩子结交坏朋友而制止孩子交朋友。朋友是孩子脱离父母走向自立的时候的心理支柱,如果没有朋友,他们将难以经得起脱离双亲的不安和困扰。其三,要注意孩子结交的对象。属于“好”友,鼓励他们建立牢固的友谊基础,互相帮助,共同前进;属于“不良”之友,要通过调查研究,让事实促孩子猛醒;属于“异性”朋友,先别大惊小怪,要摸清底细,做到心中有数,正面教育引导,切忌动辄往“早恋”一边推,即使真正“早恋”了,也要晓之以问题的严重性,设法帮助孩子从感情上摆脱。
人际关系的处理,其核心问题是培养“爱心”。有了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之心,才能推及爱周围的人、爱人民;有了爱班级、爱学校之心,才会爱祖国。有了这种爱心才有内在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心,才会协调好各种关系,造成和谐舒畅的环境。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使孩子舒心地健康成长。
师生之间,从现象上看是比较融洽的,教师爱自己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也比较听老师的话。比如,在976名学生中调查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情况,有322名学生敬佩和亲近老师。但就是这个调查中的另外一些数据却揭示了不能不令人震惊的问题:有400人认为老师难以亲近,有109人畏惧老师,有145人和老师关系疏远。还有一个更令人吃惊的数据:在107名学生中调查,愿意和谁讲知心话的问题,教师只得了35票。这些数据都反映了有些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和信任。在现实中,我们可看到更甚者:有些学生对老师没有礼貌,见了老师连招呼都不打;有的对老师在教育教学上的要求不屑一顾,不听教诲,不按要求做;有少数学生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不理解而产生怀恨情绪,公开顶撞,有的甚至扬言“等着瞧”。
师生间的关系:这是孩子与学校这个集体中必须处理好的一重关系。因为师生融洽后,教师的积极性就发挥得好,对教育教学本身有利;学生对教师信任,对教师所教内容就容易接受,吸收得快;有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孩子学习有兴趣,就能促进他深入钻研。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处理这种关系时,必须坚持灌输尊师思想的原则。可引导孩子了解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的尊师传统,了解教师无私的奉献精神,浇灌小树苗成材的功绩。同时要告诉孩子,尊师的最好表现是: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同时也不能忽略礼貌。在教师的培育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对老师的最大安慰,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http://www.ziq.com/z/f_jieri_a/2/5/%E7%9B%B8%E5%85%B3%E8%BF%9E%E6%8E%A5.gif
家长最忌讳的四句话
学好英语的诀窍在“快乐”———访绵阳二中校长
男孩教育的52条建议
一个好习惯养成的四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