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2019年“十一”假期作业(1)
(2019-10-04 21:07:54)
标签:
命题 |
九年级2019年“十一”假期作业(1)
(10月2日下午五点前上传)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时评,完成1~4题。
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古人云:“自古寒门出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在当今社会,这样的观点也许有些片面,但它对于当今处于寒门的青年来说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鼓励作用。
那么,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寒门贵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网络也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一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
当今社会,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但寒门贵子的诞生,在于自己的打拼,一篇名叫《寒门贵子》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由此看来努力奋斗,成就寒门贵子。
(选自2017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归纳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2分))
“寒门贵子,贵在奋斗”或“努力奋斗,成就寒门贵子”
2.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人选出其中一中并作分析。(3分)
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示例:第自然段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将富二代、官二代与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的不同特点的“贵”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贵’代表的是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这一观点;举例论证:列举中国寒门学子何江取得成功经验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贵’代表的是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发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这一观点.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列举湖北青年石钟神成为“网红”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寒门贵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刻苦奋斗和拥有的社会信任以及社会支持力量相关”这一观点.第段运用了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寒门贵子》当中的话,论证了:寒门贵子的诞生,在于自己的打拼“这一观点。
3.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自然段画线句“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的理解。(3分)
示例: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出身寒门,社会地位、教育背景、物质生活条件远不及富二代或官二代,但是我们只要凭借自身的本领,靠着坚韧的品质,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进取,创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我们就会成为当之无愧的贵子!
4.阅读全文,下列对文章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A.湖北青年石神伟的成功,主要是借助了网络力量。
B.文章第自然段加点字“传统意义”指的是“一技之长,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
C.文章所说的“寒门”指的是生活贫穷、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
D.寒门贵子普遍具有“勤奋、坚韧、低调、朴素、积极进取、拼搏向上、创造社会价值、传递着正能量”等品质。
解析:(C选项着眼于局部,1分;D选项着眼于全文,2分;A选项“主要是借助了网络力量”错误;B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5~9题。
杨一凡
1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2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3“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4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100年?200年?没人说得清。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5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
6“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7我不懂那是怎样深重的愧怍和念想。
8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9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10“还要更疼啊。”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11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12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13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14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15时光荏苒,岁月静默。小镇一如既往的宁静。
16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17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18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19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20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21但我没有试图阻止穆爷爷的废寝忘食。那样的专注,仿佛最轻微的扰动都是一种罪过。
22现在回头看去,我想有些事情早已注定。或许,在木雕师傅收下这个弟子时,命运就开始以无可逆转的姿态走向终局。
23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阿苗,回来。”
24我站住了,犹疑了一瞬间,又迈开了步子。
25“我要去废园。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
26好像这样就能改变已发生的事实一般。
27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
28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29——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
30“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31谁料一语成谶。
32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一场,泪眼蒙眬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33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
34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35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36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37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38穆匠。木匠。匠园。
(《光明日报》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分)
木匠穆爷爷秉承师傅遗志,倾其一生修复一处毁于战火的园林中的木雕,使其恢复原貌,大放光彩。
6“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纵观全文,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阿苗对穆爷爷的懂。(3分)
(1)“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这句话体现了“我”对穆爷爷在理解。
(2)“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
(3)文章12
(4)“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体现了“我”对穆爷爷工作价值的高度赞扬,这也是一种懂。
(说出两条即可)
7下面两句中加点在“活”的意思相同曲?为什么?(4分)
(1)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
(2)我
两个“活”的意思都是富有生命力的,(1)句中的“活的”是说这些木雕被老一辈工匠雕刻得栩栩如生,获得了艺术生命力。(2)句中的“活过来”是说那些被损坏在木雕通过穆爷爷的修复又重新焕发新的艺术生命。
8.请任选一种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通过外貌和神态描写,体现了穆爷爷的衰老但又执着的精神。体现了他为修复木雕耗费了毕生的心血。
9.“匠心”其实就是工匠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细细品味穆爷爷的一生,谈谈你对“匠心”内涵的理解。
(1)具有高超的技艺,对艺术精益求精。
(2)淡泊名利,为艺术奉献终生。
(3)具有家国情怀,注重传承和发扬。
(4)重诺守信。(答两点即可)
10.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1)每个词语独立成段,表强调,以引起读者在阅读思考。
(2)三个词语在排列上呈递进关系,表达了作者所要颂扬的不只是穆爷爷一个人,更是以木爷爷为代表的工匠群体,以及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1~12题。
(2019·金华改编)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释】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搜句:作诗。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吴音渐已变儿童。(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吴音渐已变儿童。”写出了由于离家很久家乡的口音都变了。
1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诗歌写了诗人远离家乡,只能在梦中梦到,为了排解忧愁,与文长老一谈就是一天,文长老的淡泊名利,超凡脱俗,让诗人羡慕,让诗人感到自己虚度时光,一事无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抒写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写自己一事无成,只会写诗;“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2019·衢州改编)杜祁公衍,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注释】杜祁公衍:杜行,別称祁公,北宋名臣。适:女子出嫁。重橑(l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B.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C.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D.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1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
B.
C.
D.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死/最终;B遇到/聚集;C认为/把……当作……;D均为“曾经”的意思。故选D。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
(2)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B.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
C.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D.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逻辑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D选项应该是:作者按时间顺序。
参考译文:杜祁公衍,越州人,父亲去世早,是个遗腹子,他的祖父很喜爱他。小时候,祖父摘下帽子,让他拿着,恰逢山洪暴发,家里人四散逃跑,他的姑姑投入一竿给他,让他夹持着在洪水中漂流。他一手扶持竿,一只手拿着帽子,漂流了很久,得到救助才幸免于难,而帽子竟一点没有沾湿。
他的前母(继室所生的子女对父亲前妻的称呼)有两个儿子,不孝顺友爱,他的母亲改嫁到河阳钱氏。祖父去世时,他十五六岁时,他的两个哥哥认为母亲藏匿自己的财产来满足他,就公然向他索要,没有得到,就用剑砍他,伤到了他的头部。(后来)去投奔他的姑姑,姑姑让他隐匿到房屋重叠的夹层处,流了很多血,才免于一死。于是到河阳,回到他的母亲身边。继父不怎么待见他,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过得很穷苦,靠给人抄书来养活自己。曾经到达济源,富民相里氏对他感到很惊奇,就把女儿嫁给他,因此经济上才宽裕一些。后来考中进士,殿试第四。等到他显贵后,他的大哥哥还活着,他待大哥哥很有礼节。两兄弟和钱氏、姑氏的子孙,受他恩荫而被补授官职的有好几个人,并且都为他们操办婚姻大事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7.根据提示,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卜算子•咏梅》中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白居易在《卖炭翁》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4)《小石潭记》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三、语言文字应用(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4题。
材料一
“悦读”追梦新时代——“新时代·新悦读”
2019世界读书日全团系列活动综述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7日电(记者刘喆)为响应党中央“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进一步(
4月23日,活动启动仪式在浙江杭州中国网络作家村举行,浙江首场“领读人计划”同时启动。
各级团组织按照统一部暑,统一使用鲜明(
安徽团省委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团属新媒体矩阵推出“日新阅异——70人推荐70本书”线上大型荐书活动及“推荐一本好书”等30期线上活动。
湖北团省委分别以不同群体为侧重,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青年说”分享会、春季讲坛、诗画雅集等。
北京团市委发起了“艺术改变生活,阅读改变人生”的倡议,就如何开展好首都青年文化艺术工作、创作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等内容进行了交流。
南京团市委在读书会上以“寄共和国的英雄楷摸”为主题,激发当代青年以书信的形式,致敬时代英雄,传递榜样力量。
武汉团市委启动了“我的青春我的团”青年读书月活动,形成市区联动,激发青年的身份认同感和获得感。
其他省市也都围绕主题因地制宜,创新开展相关活动.
材料二
读书和不读书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见过最好的回答:“小的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记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他们已经成了我现在的骨和肉”。
读书,也是如此。它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影响了你的形象,你的思想,你的言行。
瞬间的反应能告诉你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当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你可以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不是只会说:我想死你啦。看见大漠戈璧的时候你可以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只会说:唉呀妈呀,这全都是沙子。看见夕阳余晖的时候你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卧槽,这夕阳!卧槽,还有鸟!卧槽,真好看。当你
严歌苓曾说道:“读书这项精神功课,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人从世俗的渴望(金钱、物质、外在的美丽等等)中解脱出来。”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让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与丰富起来,而是为了让人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
材料三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契机(qì)
C.演ì绎
解析:B选项憔悴——cuì、目不窥园—ku
19.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筑梦
C.园满
解析:B.楷摸—楷模、C.园满—圆满、D.
19.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一”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20.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处划线的句子都有语病,联系上下文请找出修改错误的一项(
A.
B.
C.
D.
21.
由团中央主办的“新时代•新悦读”2019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圆满举行,各省市创新开展了相关活动。
22.
当你
23.
A.
24.上述三则材料讲的都与读书有关,或谈“读书日”活动,或谈读书的意义,或讲名人读书的故事……你一定感触很深。七年级语文下册要求我们读名著《骆驼祥子》《红岩》《哈利·波特》……下面一段材料你一定很熟悉,请回答材料后面的问题。
A.法国作家凡尔纳
B.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C.法国作家
D.英国作家
四、写作(50分)
25.(2017.安徽改编)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50分)
要求:从以上材料中选择一则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写作导航】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要写好这道作文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何正确审题
“这就是我的承诺”,“这”可以是“我”做的一件事,一个行动,一句话,或一种态度等等。“就是”起到强调作用,表达了“我”思想的坚定,“我”的内心认可度高。“我”是行文中的核心人物,考生要写“自己”,抒发自己的情感,言自己的心声。“承诺”是文章主旨,全文要围绕“我”来写“承诺”。
二、妙手巧筑终始成——如何选取素材
可选择自己经历的一个或数个事例,从中得出或受到启示,认识到“承诺”的责任、份量,以及重要性的特点。“承诺的对象”可以是对朋友、父母、老师,也可以是对社会、对;祖国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承诺守信的经历,写出‘有我,有生活,有真情’的文章。
三、听唱新翻杨柳枝——如何巧用技巧
在写作技巧上可欲扬先抑、巧设悬念。就“欲扬先抑”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设置:先写“我”对承诺的不屑一顾,后来几次经历,改变了“我”的看法,生活让“我”认识到了承诺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巧设悬念”如果设置得成功,可引起读者的兴趣,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一般巧设悬念放在文章开头部分。结构安排上,运用熟练的写作手法,如倒叙、故事体等,或安设题记、后记等,写出自己的风格。
【满分作文】
唉!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这难得的周末给盼来了。每天沉浸在繁琐的功课上,头脑里装的东西再没有休息这个概念,6个科目轮番上阵,现在一谈到学习,我的头就开始发热。一周一次的休息日真可谓来之不易,星期五一放学,我就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背起书包准备回家,心里美滋滋地想:难得休息一次,一定要好好跟爷爷聊会儿天。
在回家的路上,周而复始出现在我眼前的景物突然改头换面,一切变得焕然一新。往常,我每次步行都要弄得大汗淋漓,今天可不同了,我一出校门,不禁觉得脚底生风,速度比往常快了一倍,此时此刻,公路也好像比往常短了许多。急急忙忙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的叫爸爸把我送到爷爷家,因为我要履行我的承诺。
到了爷爷家也就6点多了吧,我一进老家大门便叫“爷爷!我回来了!”爷爷便高兴的回答到“哎!”平常爷爷5点左右就吃饭,但周五晚上爷爷一直等到我们回来才吃饭。因为爷爷疼我、爱我。因为我从小就在爷爷身边长大,当然跟爷爷的感情也愈来愈深了。
爷爷对我可好了,我在老家的这段时间,好吃的都留给我;而不在家的这段时间里,好吃的都让我爸妈给我带回来,自己却舍不得吃。这仅仅是在吃的方面,其他方面更多,我就不说了,我也需要有秘密啊。
我曾经对爷爷承诺过,只要是星期或者节假日,我都要回老家来过,这便是我的承诺。而每当回新家告别爷爷时,我竟有些于心不忍,因为我爱我的爷爷。
爷爷,我向您保证:我会永远履行这诺言!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