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阅读之:无言之美

标签:
导学案 |
【“美好阅读工作室”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5.无言之美
考情统计:随州近年没有考查本课
考查重点:成语的使用,“心旷神怡”“栩栩如生”“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 |
朱光潜 |
笔名 |
|
籍贯 |
安徽桐城人 |
评价 |
|
||||
代表作 |
|
三、字词积累
1、重点字
附丽(fù
信手拈来(nin)
易错警示
“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多音字
记忆方法
”反时读“ji”
记忆方法
用“竹”草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是“笼”,“草木”青翠茂盛是“茏”。
4、重点词
[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
[笼统]宽泛不具体;不明确,含混。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
四、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一: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预设】
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目标导学二: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五、重点句子
六、课文图解
七、主题归纳
八、技法点睛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意蕴(wn)
B.昼夜(
C.谚语(
D.譬如(bi)
解析:A选项里“意蕴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付丽
B.蛾眉
C.塑像
D.纵使
解析:A项中“付”应为“附”,B项中“像”应为“象’粘”应为“拈”.C项中“钢”应为“刚”。
3.
A.
B.湛蓝的海,洁白的云,时而有几只海鸥掠过船舷,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C.王老师讲课时,许多历史小故事信手拈来。
D.地震造成了无数栋房屋倒塌,有的房屋如沙丁鱼般推挤一团目不忍睹,有的如叠积木般,有的如推骨牌,有的塌倒在街道上。
[解析]B.“相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B)
但是这些优势并非万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客观情况、周围环境即使发生一丁点儿变化,优势也可能变成劣势。
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优势都是后天点滴积累的结果。
如若刻舟求剑、麻痹大意,更可能发生逆转,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不能让经验主义冲淡了规律,麻痹思想遮挡了双眼,从而败在了优势上。
A.
[解析]本段文字的排序是:总起句:优势——转折句:但是,优势变-
5.根据下面句子的意蕴,合理展开叙述。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
示例:夏有夏的草绿花红,
阅读理解
(一)
6.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与其尽能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都说出来,不如留?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D.沉默是金。
[解析]D.沉默是金表达的是一种行为处事方式,而不是原理。
7.
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来的“言“之教开始,以费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作者认为第四段孔F的“逝者如斯夫”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前者稍有内涵。
C.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
8.
示例:陶渊明“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身没有刻意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诗句,自觉其人于风中微醺,那闲情逸致,令诗人与读者同心旷神怡: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孤帆都看不见了,诗人还在遥望友人,可见友情之深,而将诗人的落寞之情放在天际之间,更突出了意境深远,让人无限遐想;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空望雪中足迹来表心中“不见君”的落寞怅惘,以写景补抒情之不足,见手法之妙。
9.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述层次。
(二)(2018﹒巴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国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全周不再“黄金”。
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许多家长常告诚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转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和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孩子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家庭教要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12.第段有何作用?
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
13.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1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15..现实中,超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中、高考竞争,已发展到从早教识字背诗,再到双语幼儿园、“小升初”选拔学生。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
略。(言之成理即可)
【真题体验】
(2014·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
李白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B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倩公)胸怀壮志却没有成功,期望有一天能成功(应得老练、成熟)。(落实“就”“期”的意义,大意正确即可)
18.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李白与
且能倾产重诺,好贤攻文。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
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