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阅读之:诗词曲五首

标签:
导学案 |
【“美好阅读工作室”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23.诗词曲五首
考情统计:近六年没有考查本课默写。
考查重点:名句默写、文学常识、赏析。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 |
评 |
岑参 |
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
辛弃疾 |
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文天祥 |
|
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为人正直敢言,故为权贵嫉恨。著有《山坡羊·潼关怀古》、《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等。 |
三、鉴赏: 《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 蓄足了抒情的势, 使得最后一句 “泪落沾我衣 ”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 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 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 有了这样猛烈的风, 漫天飘落的雪才能 “飞” 。 “即 ”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第 2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鉴赏: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三、鉴赏: 《过零丁洋》
1.了解背景
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 惶恐 ”“ 零丁 ”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鉴赏: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了解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 —— 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 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 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 “山坡羊 ” 是小令的曲牌名, “ 潼关怀古 ”是标题。
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聚” 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 “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 ”“ 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松柏(bi)
B.兜鍪(
C.干戈(g)
D.寥落(
解析:A选项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回路转
(3)兴,百姓苦
(4)留取丹心照汗青
(5)八十始得归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
A.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D.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
A.《十五从军行》选自《乐府诗集》。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他与高适并称“高岑”。
C.词始于南宋,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隋唐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到唐代达到顶峰。“南乡子”是词牌名。
D.《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
解析:C词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至宋代达到顶峰。
5.默写
(1)《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出门东向看,泪落粘我衣。
(2)《十五从军征》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3)《十五从军征》表达凄凉破败的景色的句子是
(4)《十五从军征》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5)《十五从军征》表现作者家破人亡、孤独悲伤的句子是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6)《十五从军征》诗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7) 《十五从军征》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句子是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8)《十五从军征》描写家国破败,控诉当时繁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句子是
(9)《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0)《十五从军征》描写归乡老兵现在的境况(老人孤独处境和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粘我衣。
(1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见雪,造成别开生面的开阔雄奇氛围的诗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14).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15).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16)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17)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18)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19)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20)《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不尽愁绪和感慨的句子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
(2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诗人为自己的命运忧虑,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的句子是“
(24)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5)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相呼应的句子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26)《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7)《山坡羊潼关怀古》描写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阅读理解
一、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B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E.此诗与《采薇》同为战争题材的诗作,都表达了归途中急切、担优以及回家后发现家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
解析:B:“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E:“都表达了回家后发现家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错,《采薇》只描写了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下面的题目
1.赏析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2)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宴别奇寒图。(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惜别惆怅图。(4)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4.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A.这首诗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
舞的喜悦心情。
B.这首诗情景交融,先写景衬托送别,后又在送别中描写雪景。
C.诗中“忽如”一词写出了“胡天’大雪来得急骤,也表现出诗人惊喜好奇
的神情。
D.“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三、阅读《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
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
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四、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解析: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五、阅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2.曲的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3.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4. 选出对该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版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真题体验】
(2014·随州)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宁知:谁也没有想到。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 中“珠”字的妙处。
答: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019年中考语文随州考点解读】——名句赏析。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
应对策略
答题前先判断出诗句的类型,从景、情、理三方面分析。一般来说,诗句具有这三种类型,分别如下:
(1)写景:景重,情浓,意淡。如果是写景,用了 xxx 的写景方法,描绘了 xx 的优美
景致等;景致优美,让人心怡。
(2)抒情: 情重,景散,意明。如果是抒情,思考抒情方法 (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 ) 、情感色彩与思想感情等;情真意浓,格调高亢。
(3)言理:意重、情浓、景淡。 如果是哲理,思考 理- 趣的融合、哲理给人的启示和思
考等。蕴含哲理,气人心智。
描写类 答题格式: A、本诗在描写上成功的运用了描写, 写出了(诗句解说即字面含义),烘托了诗人感情。 B、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 (答作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抒情方法 答题格式: 这句话运用了抒情手法, 全诗主要写出了 (诗句内容解说) ,抒发了情感,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抒发得(用术语)。
修辞类 答题格式:本句或本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作用)地写出了(诗句解说即字面含义), 表达了诗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