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长培训感想

(2014-03-15 10:32:01)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品生活
没有梦想的教育不可能成就民族的未来,一个没有教育追求的校长只能是教育工作者。品读名校长崛起的历程,从偏远乡村到繁华城市,从教育实践到理论研究,从名不见经传到深具教育智慧的大家,无一不是在孜孜不倦地解读教育梦想,无一不是在永无止境地追寻梦想。
作为志向高远的校长,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敬才用贤的气度、明睿管理的艺术、洞察时事的方略、冷静自省的心智、通情达理的真诚、无私奉献的精神。他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所担当的使命,心中有爱,独具只眼,尊重差异,发展个性,生长自由,让所有的孩子们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有幸聆听泰安市实验学校程和方校长的报告后,如沐春风,受益匪浅,程校长是学校领导核心,以团队协作团队精神引导学校以可持续发展为轨道,从学校发展规划是什么,为什么要制定发展规划,怎样制定,如何实施?从德育教学两个方面用大量的图片数据系统的风层次的介绍了泰安实验学校课改前的学校状况,及在校园文化育人环境课堂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三年来的显著变化,充分证明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引领性和重要性,他们五年规划,一年一个目标,理念先进,模式多元,梯形发展“3 X”多元化开发模式,“思维碰撞”的课堂教学都使我深刻感受到:有深度的学校变革就是建名校,学校变革必有课堂的突破!我们作为学校第一负责人的校长,就要做教育思想的引领者,优秀名师的塑造者;我深感重任在肩,只有抓住机遇,不断发展自我,才能引领广大教职工共同发展,为学生营造一方健康成长的沃土!
学习过半,领略了三位齐鲁名校长的不同风采,聊城市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好的最好诠释,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程和方校长的学校发展规划,以及他带来的团队展示,让我对“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很远”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杨世臣谈他的教育追求,让我想起了鲁迅的那句名言“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在神圣的教育理想和无奈的教育现实的夹缝中,走出来一条充满希望的路。
特别打动我的是崔其升校长,听他的报告,是一种心灵的共鸣与震撼。想起来七年前自己曾带领老师三次赴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正是被杜郎口中学的学生所焕发的高涨的学习热情所震撼。学习归来,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在小学推行了杜郎口中学的经验。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们质疑问难、交流碰撞、侃侃而谈、一点也不比初中的学生差。今天,从崔校长的介绍中欣喜的得知,在临淄有了一所杜郎口小学,这所学校,在崔校长的思想引领下,课堂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所小学,必将如杜郎口中学一样,名满华夏。
听崔校长的报告,一度泪湿眼底,那是
被崔校长坚定地教育信念所感染。他坚定
地性格,正是缘于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海
尽天是岸,学高人为峰”重新走上校长岗
位的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对教
育有了更多的理解,在今后的校长生涯
中,崔校长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李甲奎研究院在报告中告诉我们: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要不断地完善激励机制。最好的激励就是尊重,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不同的人对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体会和反应,并且都能成立,理解这一点,是人与人之间尊重的前提,是师生之间,部门单位成员之间关系长期、良性、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自由、民主、和谐校园建立的前提。



管理最高的境界是安人,校长要坚持以道治校,坚持以人为本,在工作中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些鼓励,少点埋怨;多些欣赏,少点苛求;多些沟通,少点武断;多谢关爱,少点淡漠;多些倾听,少点厌烦……以自己高尚情操,凝心聚力,发扬团队精神,实现学校目标,把学校办成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古人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几句话很贴切地说出来我现在的感受虽然有美味佳肴,不细细品尝,难知其味,虽然有至善之理,不潜心学习,难知可贵,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知识是否够用,为期一周的研修学习,就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感觉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我们同样开来自教育教学第一线,但是与这些教育家式的校长相比,自己在理念、意识、思路上的差距,显而易见,是学习研修让自己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增加了信息。细细体味几天来的虽然累些,但精神上是愉悦的,心灵上是充实的。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到更多有益的知识。让自己尽快强大起来。能够为历下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智者,成为一个仁者,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成为一个仁爱的人,最后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在这个引领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为此应该首先自我修炼成智者仁者,重建教师的形象,和谐师生关系,来自学生们的快乐成长,学生们每一天因创新而幸福,而教师们幸福着学生们的幸福,他们也在创造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德国著名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在他的《国民教育》中谈到“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经历思考,并得出正确的概念与认识的过程。”当前各校都在积极进行有效课堂与有效课堂的研究,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而完成这一任务,课堂的根本是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听了崔其升校长的报告后,感到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正是一种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课堂上一切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给每一个学生展示、演讲、辩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口才,思辨能力,激发每一个学生向上、要强、受尊重、受赞赏的欲望,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能受到触动,情绪振奋,学习积极性充分高涨。
一个人的积极性来源于敢于担当,一个担当者备受大家的关注时,就最用心,就会全身心投入,杜郎口学校的课堂基于学生的成长,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话,写字、辩论,成为一个担当者,积极置身于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得到大家赞赏,同时精神方面也得到满足,思想也得到了提升。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真正的全面发展,将来无论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将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领导代表的是未来和方向,而管理只代表今天或过程,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因此正确的办学理念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决定学校的办学层次和质量,更是校长领导智慧的重要体现,办学理念源于校长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源于对培养什么人才的认识,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决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办出什么样的学校,一所学校要办好,校长必须有清醒的思路,准确定位,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深度认识。

年逾古稀的李甲奎教授为期一天的《当代校长素质与领导艺术的讲座》,让我深受感动和触动。李教授以精深的专业理论详细阐述了素质的基本内涵,以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文化底蕴论述了当代校长应具备的素质和领导艺术,反观自己差距甚大。今后我将不断学习东方文化精品,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自身修养,强化进取精神,努力做到文质兼备、德才双优,通过教育和管理实践,积极探索教育创新,提高文化品位,优化决策水平,坚定信仰,自信有为,为学校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加2013年历下区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期间聆听了崔其升、程和方、杨世臣、韩相福四位名校长的报告,他们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以人为本的治校方略,卓有成就的学校课程与文化建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他们孜孜以求的心路历程,也吸引了我,教育人生,校长之路正该如此。心动不如行动,总结以下几个特点以资借鉴和学习:
一、教育思想的领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四位校长都有以生为本、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积极主动地去构建适合师生发展成长乐园,他们享受这种工作,享受生活。
二、教师团队的建设
众人搭建的火焰高,四位校长自下而上,充分调动和把握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尊重与赏识,评价与激励,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了课程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学校发展的建设者有这样的校长,带领这样的团队,成绩的取得是自然的。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
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整合,熔炼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刻变化,以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展示碰撞来激发教师的改革热情,让课堂、学生、教师都动起来。

四、反思评价的落实
每一天的活动,每一项活动都有相应的反思与评价的制定,教师常用论坛、研究课、课题等形式进行有效反思,老师个人发展,团队建设,学校改革都在螺旋上升,他们各自学校的发展也走在了高速路上。

通过几天来听各位专家的报告,我越发感受到了建设学习型学校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不仅是鲜活的生命,二是幻化的,我们的教育内容是不断丰富的,需要我们坚持学校以充实自己,我们使用的教学手段是逐步更新的,其功能的开发给我们的提出了新的课题等等,这一切都说明,学习不仅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而且也是胜任工作,履行职责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学习,要营造学习的氛围,要建设学习型学校。
原来以为“做”不如“怎么做”重要,现在感到“为什么这么做”比“怎么做”更重要。
“为什么这么做”其实就是追根求源的过程,既是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工作的目标。它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
只有明确了“为什么这么做”,才能取得预期的工作效果。
在历下区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中,授课的专家们从理论到实践,展现了当今中国教育的一幅幅瑰丽画卷,有的浓墨重彩,大刀阔斧;有的温馨典雅,构思精巧。但是,不论是来自基层的实践真知,还是专家团队建构的高端教育模块,其内涵均是契合了“道法自然、以人为本”的生态思想。专家们的讲座,使人感受到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他们不因循守旧,不复制别人的思路,形成了各自的教育理念、教育风格、教育特色。几天的讲座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效法水的精神,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成就万物却甘居之下,应该以这样的心胸和境界来培养学生。要守住自己的灵魂,扎实自己的根,真正担负起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的重任。借培训的春风,拂去冬日的寒意,迎来历下教育乘风而起,扶摇直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