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选择新闻主题的角度

(2013-08-08 14:05:41)
标签:

如何选择

形势

关于其

就是

优势

文化

分类: 新闻写作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新闻采写的角度问题,是决定新闻报道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从时效性来说,新闻之所以是新闻,是因为其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在这个限制内,事实发生的时间与新闻报道发表的时间之间的差距越小,新闻的价值就会越高。而现今,我们一早就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看到最新新闻报道,且重大的事情人们在家就可以看到现场直播。

  新闻角度可以分为主题角度、取材角度和表现角度。笔者认为,新闻主题的选择、采写材料的挖掘及最终新闻表现角度的选择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新闻主题角度的选择更是重中之重,笔者在本文中将要阐述的就是新闻主题角度的选择。

  新闻主题是记者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通过具体报道的内容所表达的中心观点和中心思想。中外新闻界确认:新闻主题形成的最好时机是在采访之中。①因为同一件事可能涵盖多重意义,同时,同样的事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选择和确定好新闻主题。

  

  首先,要从政治的角度,选择能正确引导舆论的新闻主题

  在一个社会中,新闻的舆论功能不可小视。因此,新闻主题有政治性的要求,我们所选择的新闻主题要有相当的政治高度,与社会的大趋势密切联系,要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要能够正确地引导社会的舆论导向。

  例如,2008年4月,有报道称,家乐福的大股东路易威登-莫特轩尼诗集团,涉嫌资助达赖,同时北京奥运会火炬在法国巴黎传递时遭到干扰。此消息激怒了国民,有网民在网上号召全民抵制家乐福,得到网民的热烈响应,这种看似爱国实属狭隘民族主义的行动,甚至让很多媒体失去了方向。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一文,他在文章中非常理性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抵制家乐福更像是一种“内讧”。这篇博文在当时虽然遭到情绪尚不稳定的国民的炮轰,但现在看来,他无疑是正确的。他理性地看待问题,正确地引导了社会的舆论导向。

  

  其次,要从创新的角度,选择富有新意的新闻主题

  在描写同样的新闻事件的新闻材料中,要选择新颖的不落俗套的新闻主题。例如,80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直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而关于热播剧《我的青春谁做主》的很多报道,也是顺应这个“潮流”。由于像这样关于80后问题的报道,读者已经看到很多,但就缺少了能吸引人的特色。而有一篇报道却让人眼前一亮,有位记者借此电视剧,发现了新旧生活方式的碰撞和矛盾,开辟了一个新的话题,这就在有子女的家庭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吸引了读者的目光。所以说,只有从创新的角度,才会有写不完的新闻。

  

  再次,要从读者的角度,选择为读者所关注的新闻主题

  一般来说,与读者的关系越密切,受其影响的人数越多,新闻价值就越高;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或者影响社会进步越大的材料,新闻价值越大;越是奇特、反常理的材料,它的新闻价值越大,这样的材料往往能反映某些重大变化、最新动向,因此也就更加引人关注。笔者认为,新闻写作的目的就是使读者获取信息,因此,选择读者所关注、适应读者心理的新闻主题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要根据所掌握的优势材料选择好新闻主题角度

  优势材料就是说同一事件,有不同的侧面,在这些侧面中记者所掌握的关于其中某一方面的材料最充分、最有优势,那这一方面的材料就可以称为优势材料。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的教材中讲了这样一个实例,很有代表性。有位记者追踪采访了一场大火,他对可选择的主题进行了分析:单纯报道火灾及其损害,不能完全反映他手中所掌握的材料特点;目前还没完全调查清煤气罐爆炸导致火灾的原因,盲目批评不稳妥;虽然医院抢救伤员态度积极,但伤员入院不久,报道时机不成熟;群众积极帮助受灾家庭值得表扬,但记者的材料不够充分。因此,最终他决定将解放军救灾作为此次报道的主题。因为根据这位记者了解的情况,某部警卫连驻在爆炸现场附近,他们听到爆炸声就立即主动赶来救火。这样的报道主题,既能够适应当时的形势,又能发挥记者手中所掌握材料的优势,这就可称为最佳新闻报道主题。

  总之,选择最佳新闻主题角度要从政治、创新、读者角度及优势材料等方面进行多重考量,以发挥新闻的最大价值。

  

  注释:

  ①赵淑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