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华、印度和马来文化,新加坡居住的族群也以这三个族群为主,华人占总人口的75%,马来人占14%,印度人占9%。
1819年莱佛士航行到新加坡时,随行的就有很多印度水手、助手和士兵,他们是第一批印度移民。随后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来到新加坡谋生,逐渐形成了印度人族群聚居地,也就是今天的“小印度”(Little
India)。
说起小印度,绝对是一个“重口味”的地方。走进小印度,看到的是色彩缤纷、五颜六色的各式建筑、印度人棕褐色的皮肤和印度妇女身上的绚丽多彩沙丽、还有空气中弥漫的浓重的印度香料味道和咖喱味道,特色极为鲜明,怪不得小印度能够成为新加坡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

小印度最主要的街道叫实龙岗路(serangoon
Road),是新加坡最古老的马路之一。据说早年这里是一大片森林,常有毒蛇猛兽出没,居住在这一带的人要不断敲打铜锣来赶走野兽。用马来语来说,就是“di-serang dengan
gong”,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今天的“serangoon”。↓


实龙岗路的街口就是竹脚中心(Tekka
Centre),也是小印度的地标之一。据说这里以前是一大片竹林,故而得名。竹脚中心是新加坡著名的传统市场,有点类似中国的小商品市场,一般的日常用品、服饰布料、蔬果、鱼肉、干粮、香料到各式小吃等,应有尽有。↓


小印度拱廊是新加坡著名的购物、旅游、休闲一站式综合街道,也是新加坡最具有印度风情的社区之一。在小印度拱廊可以买到各种极具南洋风情的商品和食物,各种印度美食、零食、糖果风味独特,色香味俱全。历史悠久的小作坊所出售的香料都是当天磨制出来的,并经过精心调配而成。↓


小印度拱廊内部很象中国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按照旅游手册的指引,到小印度拱廊里面寻找“最著名的印度甜食”奶油芝士球(Cream Cheese
balls)。据称“甜而不腻,入口后回味无穷”,终于找到了。↓

品种还真不少,价格也很便宜。试了几个,味道相当不错,甜极了,不是一般的甜,这也算是“重口味”的一种吧。↓


小印度另一个很有名气的地方是加宝路(Kerbau
Road)。这里的房屋建筑五彩缤纷,具有想象力。据说这里是新加坡的艺术区之一,被称为“艺术带”,有多家艺术画廊。本以为和北京的798类似,到这里一看,房屋的样式和色彩确实独具特色,但是几乎没有艺术工作室之类的东西,也许是近年来已经衰落?↓







这里就连社区的游乐设施也是采用了浓重的色彩。↓

加宝路是一条南北向的路,但是这条路中间是一个小广场,车辆不能通行。小印度最绚丽多彩的一所房子就建在小广场旁边。↓

这所房子建于1900年,最初是一位叫陈东龄的华人富商为他的妻子修建的店屋式别墅,现在称为“陈东龄故居”,1991年还获得过新加坡建筑师协会奖。房子色彩艳丽又不失典雅,看上去非常漂亮。↓


陈东龄故居前面是个小广场,桌凳也是五颜六色。↓

到了夜晚,这里就成了印度人聚会的场所。↓

小印度一带出售的商品,也都属于“重口味”。印度沙丽色彩艳丽,五光十色。↓


印度人对着镜头表现得很友好,从不制止拍照,时不时的还给你一个微笑。↓


小印度的商店色彩缤纷。↓




印度人对黄金情有独钟,小印度里开了很多家金店。↓

到了晚上,金店里人流熙熙攘攘,相当热闹。↓

很多金店是华人开的。↓

小印度里华人的另一项生意就是当铺,大都是华人开的。↓


街边的菜摊。↓


看看印度菜的主料,土豆、洋葱、辣椒、大蒜,再加上浓香的咖喱,口味够重吧。↓

新加坡最大、最豪华的印度教神庙也建在小印度,名字够长够难记 —
维拉玛卡里雅曼兴都(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该庙建于19世纪中期,是小印度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庙宇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装饰极为复杂,不知到底有多少座神像雕塑。神像形态各异,色彩缤纷。↓




神庙每天从清晨开始,就有许多印度人进进出出前来参拜。↓

游客可以自由进出,进大门前要先脱鞋放在大门口外。进门的时候要先摇一摇大门上的小铃铛,这是参拜印度神庙的基本礼节。↓


到了晚上,华灯齐放,小印度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小印度北侧有很多餐馆,到了晚间这里一片灯火。↓





到这里品尝印度菜的人很多,世界各地都有。↓

都说压轴戏应该最好,那么,最后一张图片就是小印度口味最重的“咖喱鱼头”了。作为新加坡十大美食(海南鸡饭、肉骨茶、沙爹、咖椰烤面包、福建炒虾面、叻沙、拉茶、咖喱鱼头、马来椰浆饭、水粿)之一,咖喱鱼头的名气不用说,小印度里面的“蕉叶阿波罗”餐厅做的咖喱鱼头更是赫赫有名。↓

咖喱鱼头采用石斑或红鲷的鱼头,加入咖喱酱汁焖炖而成,印度人、华人、马来人都爱吃。味道嘛,只能说是绝对的“重口味”,重到何种程度?还是等你去新加坡的时候亲自品尝吧。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