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村中传来一阵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循着这声响走去,很容易找到一个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打铁铺。生着红红旺旺的炉火,拉着呼呼作响的风箱,大锤小锤上下翻飞,当叮作响,火花飞溅,一派辛勤劳作的繁忙景象。
这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祖祖辈辈依靠打铁为生的村庄,一个从明清时代就开始从事兵器制造的村庄,一个曾经用自己的产品占据了海南岛90%刀具和小农具市场的村庄。这就是离海口市只有10多公里距离的龙桥镇儒鸿村。↓


支起一座凉棚,燃起一炉木炭,架起打铁的铁砧,摆开打铁的工具,就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打铁铺。↓







这里不仅男人打铁,女人也是打铁的一把好手。铁匠铺里往往是夫妻二人一同劳作,一人抡大锤,一人抡小锤。抡大锤的是女人,把住物件和抡小锤的是男人,夫妻二人就是在这叮当的打铁声中走过几十年的人生。↓

有意思的是,很多打铁的场所不在自家的院子里,而是摆放到大门口,好象在告诉别人,我家是打铁的。也许这也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或者是几百年来留下的一种风俗。↓


打铁铺里挂着收录机,悠扬的乐曲声和叮当的打铁声交映在一起,焕发出一种劳动时特有的至美音乐。↓

↓打铁的工具和产品。




这样的菜刀大约20多元一把,看上去美观度不足,但据说质量极佳,不逊于60欧元一把的德国双立人。几百年来儒鸿村铁器就是靠着过硬的质量生存下来。儒鸿村的产品都打上了自己的Logo,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如果你拿着打上Logo的产品到村里打问,马上就可以找到生产的家庭。↓

↓这种小刀尖锐锋利,杀鸡宰羊不在话下,削甘蔗、菠萝也很好用。

↓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已经用上了加工设备,锻锤、鼓风机、砂轮机等等。





↓儒鸿村离火山口不远,很多地方也是用用火山岩搭建的。




↓村中的老树。

↓中午时分,一家人就在打铁铺里烧饭做菜,其乐融融。



↓儒鸿村像海南岛很多小村庄一样,植物密布,空气清新。村内的道路。

↓劳动之余,在大树下吊床上悠然一阵。这是一个即红火,又平静、祥和的村庄。

↓劳动和平静,使得村里的长寿老人相当多。

↓80岁的打铁匠。

↓这位老阿婆也82岁了。

↓看她的手,仿佛无言地在诉说着曾经的打铁生涯。

↓祖祖辈辈的辛勤劳作,使得儒鸿村很是富足。村子里建有庙宇和文化广场。






↓不过,儒鸿村面临的问题也不少。传统的手工艺品难以进入大型商场,只在市县五金商店、杂货店有售。另外,铁制品耐用,使用寿命长,客户购买量有限,都给这个打铁村带来了挑战。这位村民告诉我们,传统的打铁户年年在减少,几十年以后,儒鸿村还会再响着打铁声吗?

儒鸿村虽然离海口市不远,但找到这个村子真不容易。儒鸿村属于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龙桥镇下有个龙洪村委会,龙洪村委会下辖美任、儒鸿、昌兴、玉谢4个股份经济合作社。从海口到三亚的高速公路龙桥出口一路打听,好不容易才找到“玉谢村”的路牌。↓

可是面对掩映在海南茂密植物中的四通八达的“村村通”小路,就是找不到儒鸿村的去向。↓

幸好路上遇到了家住儒鸿村两个骑摩托车的初中学生,不仅把我们带到儒鸿村,还指点我们把车停在村里的小学操场,回来时又一直把我们送到了龙桥镇。让我们不仅看到了神奇的打铁村,也领略了海南淳朴的风土人情,在这里也谢谢她们了。↓

加载中,请稍候......